精选博尔赫斯全集在线阅读138句文案

生活百科49

博尔赫斯全集

精选博尔赫斯全集在线阅读138句文案

1、博尔赫斯全集第一辑和第二辑有什么区别

(1)、YvilasombradeltebanoTiresias

(2)、《另一个》里面抒发的那种复杂情绪是博尔赫斯在创造作品时的真实写照。两个博尔赫斯是两股相对突围的力,他们在中间地带奇迹般地汇合,共同营造了艺术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微妙的双向沟通,也就是感到日常体验如何转化成艺术幻境,“无”又是如何转化为“有”。所有的体验都是双重的、矛盾的,又是同一瞬间发生的。

(3)、1924年,博尔赫斯随家人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很快有了自己的文学小圈子并组织出版文学杂志《船首》,由此,博尔赫斯也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先锋派核心人物,但博尔赫斯在文学上的初露锋芒比不上他与一个女人的相遇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个女人就是诺拉・朗厄。

(4)、《沙之书》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于1975年发表的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

(5)、如果从文学成就上来看,博尔赫斯的诗歌成就最高,阅读他的诗歌,完全能领略到他的文学精神。

(6)、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博尔赫斯独家版权。2015年,上译推出《全集》第一辑。2016年,推出《全集》第二辑。《全集》当前仍在一本小册子,一本小册子地出版,但博氏作品精华,已尽在于第一二辑。而第一二辑,不过是对浙江文艺版《全集》的搬运而已。

(7)、至于说他的诗歌和散文哪个写得更好?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回答,毕竟,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是不同的语言系统,很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8)、诗人在诗中呈现历史中城市、时间中的个人以及梦等主题。在时间的瞬间性维度之上,个人、城市以及历史会产生某种关联,这也是诗人探索的永恒主题

(9)、但一面是痴情、痛不欲生的博尔赫斯,一面却是随意、放荡的博尔赫斯,中年时期的博尔赫斯“喜欢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自量力的好色之徒”,比奥伊(《莫雷尔的发明》的作者)的妻子希尔维亚・奥康普更是直言:“博尔赫斯有一颗窒息的心。他喜欢漂亮女人,丑的他更爱,因为这样的话他更能想象她们的脸了。”他一次次把他那些大作《阿莱夫》、《永生》、《武士和女俘》、《神的文字》、《扎伊尔》献给一个又一个漂亮女人,他在美国授课时,希望女生比男生多一些,更是明证。看过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者大概能理解此时的博尔赫斯。

(10)、波西・杰克逊奥林匹斯英雄系列4:决战冥王圣殿

(11)、上译《全集》责编之一周冉声称,“单行本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注意到每部作品”。周冉说,“小册子”给了读者更轻松的方式去阅读、去了解博尔赫斯,“我们不会提供一个狭隘的引导,读者去读就好了”。

(12)、波西・杰克逊与魔兽之海(波西・杰克逊系列2)

(13)、名言名句: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1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代表著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喜剧:《威尼斯商人》,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作品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最为充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集大成者。

(15)、翻译过来是说:玫瑰开放了,它没有理由地开放了。访谈录的翻译是: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

(16)、《和博尔赫斯在一起》是对他的回忆录。博尔赫斯时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因为失明,很多人会被他请去读书。作者作为16岁的孩子,每周去他的公寓3-4次为他朗读。此书是依年少时的回忆而记录。作为边缘文字,可以了解博尔赫斯文学以外的部分生活。

(17)、以上为打碎滤镜,名不副实:总评上海译文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

(18)、波西・杰克逊与迷宫之战(波西・杰克逊系列4)

(19)、因为逐渐失明并不是悲惨的事情。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

(20)、名言名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2、博尔赫斯全集在线阅读

(1)、博尔赫斯的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2)、其实我说浙版“华丽”,意在其质。称上译版“华丽”,意在其文。相比之下,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五厚册做法,老实耿介得如同火腿,作风属实“世纪末”,已被淘汰了也。

(3)、比如,他的诗歌《老虎的金黄》里边有这样的诗句:

(4)、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波西・杰克逊系列1)

(5)、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少年》,《忏悔录》,《复活》等。

(6)、收录于《密谋》,由张广森翻译的《拥有昨天》中的句子:

(7)、霍桑,凯鲁亚克,舍伍德安德森,托尼莫里森,海明威,爱伦坡,辛格,福克纳,保罗奥斯特,菲茨杰拉德,卡森麦卡勒斯,卡佛,奥康纳,科马克麦卡锡,纳博科夫,马拉默德,杜鲁门卡波蒂,布雷德伯利,哈珀李,理查德福特,约翰契弗,林拉德纳,田纳西威廉斯,玛格丽特米切尔,科塔萨尔,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普伊格,柯埃略,麦克尤恩,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安吉拉卡特,莎士比亚,多丽丝莱辛,狄更斯,简奥斯丁,吉卜林,毛姆,乔治奥威尔,石黑一雄,EM福斯特,贝克特,乔伊斯,奈保尔,雨果,埃梅,杜拉斯,加缪,萨特,纪德,梅里美,普鲁斯特,莫里亚克,图尼埃,芥川龙之介,小泉八云,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安部公房,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茨威格,托马斯曼,聚斯金德,卡夫卡,歌德,君特格拉斯,穆齐尔,尼采,里尔克,歌德,赫塔米勒,耶利内克,但丁,卡尔维诺,皮兰德罗,布扎蒂,艾柯,莫拉维亚,契诃夫,果戈理,索尔仁尼琴,托尔斯泰,易卜生,斯特林堡,帕慕克,库切,奥兹,索因卡,泰戈尔...

(8)、也许是因为博尔赫斯性格更具被动性,他似乎更擅长对现实做出机敏的反应。作者埃德温威廉森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策略,即以非常大的比重极细致地描述博尔赫斯所交往的人和遭遇的事件以及时代背景(非常敬业),这样就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站在博尔赫斯的位置体会他对人和现实的看法。比如这本传记通过详细描写诺拉朗厄的张狂的举止和平庸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充分理解到博尔赫斯对她持有的那份“被玷污”的情感:既崇拜又无奈,并且深深鄙视她所迷恋的人。当然,威廉森这种写法也会有误导读者之嫌。

(9)、此处令人想起人在创作中要排除日常体验的企图之根源。因为未经升华的日常体验在纯艺术中的出现等于宣告了艺术的不真实。当然一切艺术的来源终究又是世俗的体验,排斥与依存是同时的,作品就在这过程中诞生。

(10)、答案要从原文中找,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是接受梦境,即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风烛残年的几乎死去的自己,然后终将死去。

(11)、文学总有其生长的土壤,好比激进的年代总是盛产让人热血沸腾的高歌,浮华年代是靡丽文风的温床。离开其产生的环境来单纯谈论文学,大约只能是一种空话。在博尔赫斯漫长的一生中,阿根廷社会始终是“混沌”的、扭曲的,前景的不明朗造就了整体的错位。摆在面前的路很多,但大都像极了分岔又分岔、让人难以抉择的迷宫。不难想象这样的土壤里能生出怎样的花朵,博尔赫斯笔下那些个“中了魔的花园”不正是一面映照阿根廷“扭曲社会的扭曲的镜子”吗?

(12)、此为第一部分,后续择日更新。目前发于豆瓣的内容又被锁,望广为扩散。

(13)、死亡和痛苦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活着迷失。我想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14)、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关于博尔赫斯《诗艺》的回应

(15)、但丁。阿利盖利・但丁。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除《神曲》外,但丁还写了诗集《新生》、语言诗学论著《论俗语》、哲学神学论著《飨宴》及政治学论著《帝制论》等著作。

(16)、年长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也是沉浸梦境,就像以往的七十年一样,做一场大梦,然后接受梦境。

(17)、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男,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18)、工作态度端正的优秀外国文学编辑,是当今社会急需的稀缺人才。也许这牵扯到我不了解的薪酬待遇,晋升机制等问题,就不再饶舌多言,于此打住。

(19)、他的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活跃着历经锤炼的金句。看似随意的话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思,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见解,令人回味无穷。

(20)、令人起疑的句子是“提瑞西阿斯……解脱了蛇对赫拉克勒斯的纠缠”。赫拉克勒斯与蛇纠缠的故事有一是大战九头蛇海德拉,此一役赫拉克勒斯有侄子伊俄拉俄斯助阵,与提瑞西阿斯无涉。另一故事引文“赫拉克勒斯”下的译注已讲到:“……出生时,宙斯的妻子赫拉出于忌妒,派两条毒蛇去害他,不料被他掐死……”也无旁人助力,“提瑞西阿斯……解脱了蛇对赫拉克勒斯的纠缠”必然有误。

3、博尔赫斯全集

(1)、很难说塑造博尔赫斯的文学风格的兴趣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得出一种印象,即所有这些风格要素都是与吉龙铎的超现实主义和聂鲁达民族浪漫主义没有重合点。这本传记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是博尔赫斯与他的情敌几乎处处作对,在文学上与他们终生进行着不屈不挠的竞争,甚至不惜在对手改变立场时自己也随之而变。这种描述出现在他这本传记中只能被看作一种猜想,但这种猜想非常有助于理解博尔赫斯。

(2)、波西・杰克逊奥林匹斯英雄系列1:失落的英雄

(3)、博尔赫斯取得的文学成就是如此辉煌,以至文学青年们所熟悉的文学大牌几乎都对博尔赫斯赞誉有加,这其中就有卡尔维诺、马尔克斯、萨略、帕斯,埃科、桑塔格等,但鲜有人知道博尔赫斯成名前所经历的灰暗与坎坷,而这也许是解读博尔赫斯作品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博尔赫斯成为博尔赫斯的一把钥匙。

(4)、“我”一会儿是阿斯忒里俄斯,一会儿是米诺陶,难道个中有什么深意,系饱学深思,以玄想著称的博尔赫斯有意为之吗?非也。

(5)、第一二辑28本之外,截至目前,上译推出了12本小册子,其中《文稿拾零》来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版《全集》散文卷。其他11本,以及尚未推出的数目不明的几本,为上译独家翻译,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6)、名言名句:我心想,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仇敌,成为别人一个时期的仇敌,但不能成为一个地区、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的仇敌。

(7)、波西・杰克逊与巨神之咒(波西・杰克逊系列3)

(8)、梦终究要做完,他会回到世俗中去,我会重新沉入地底。我还要做努力,我向他朗诵了雨果的永恒的诗句,他感动了,沟通似乎达到,我们在永恒的瞬间里完成了双重的排斥――他的世俗记忆和我的虚无感。可惜这样的瞬间马上就消失了,接下去讨论惠特曼的诗歌时,我们之间又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他作为一个做梦者,强调惠特曼的体验的真实性,我作为一个清醒者,强调诗歌激情中的虚幻性。也就是对梦中人来说,诗是真实的,对醒着的人来说,诗是虚幻的。

(9)、“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一直都在被模仿,但很少被超越。

(10)、博尔赫斯很小便显示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八岁时根据《堂吉诃德》用西班牙文写下了一篇《致命的护眼罩》。九岁时将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译成了西班牙文发表于《国家报》,译笔老练,竟被认为出自其父手笔。

(11)、该译本错误满篇,狗屁不通,然而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行销二十年,位列豆瓣热门文学评论图书TOP10第6名,2404人评分结果高达9分,欺尽中国读者,若无人指出,不知将骗到什么时候,继续骗多少年,所以我自觉做了一件不算小的好事。

(12)、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两个博尔赫斯先生的对话,倒不如说是年迈的博尔赫斯和自己的对话。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所引申的对话。

(13)、这本《巴比伦彩票》,是所有他的小说集里面我最喜欢的,王永年先生翻译的译文特别舒服。此书里面有很多是结集的书中选文,选自《杜撰集》、《虚构集》、《讨论别集》、《沙之书》、《深沉的玫瑰》等多本小说、诗歌集。有想读的朋友可以留意这个旧版。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些年出了全套版,喜欢的话可以买新版。

(14)、他的作品多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与其说他的文字是琐碎无趣的,不如说是细腻入微的。苏童这样评价卡佛:“只有复杂的作家会对语言有超常的狠心肠,杀的杀,剐的剐,留下的反而是文字锻造的一把匕首。”

(15)、译者为诗题做的注释:“Asterius,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他娶了被宙斯化作白牛劫掳到克里特生有两个儿子的欧罗巴为妻,并收养了她同宙斯生的儿子。”然则这首诗是克里特国王阿斯忒里俄斯的自白。但第一二行似乎尚可解,第三行“石径交会在我的身上”便有些费解,最后一行则连主角都变了:“牛头让我觉得有点儿沉重难当”。牛头,克里特,任谁都会想到希腊神话中困在迷宫中心,被忒修斯杀死的牛头怪米诺陶(Minotaur)。

(16)、也许有人觉得对上海译文出版社过于严苛,那是因为这里只列出翻译错误的一部分。另外看过《博尔赫斯全集》中的《诗艺》翻译错误后,应该没人会再这么想了:令人发指的垃圾翻译:博尔赫斯《诗艺》

(17)、同样,为什么另一个人也不会去,谈到尾声时,为什么要相互撒谎,匆匆离去呢?

(18)、EleventotuvolugarenelInstitutoCervantesdeBeijingycontócondiversasactividadesorganizadasporlasembajadasdelospaíseshispanoamericanos,asícomotambiénlasdeEspaa,EstadosUnidosyGuineaEcuatorial. 

(19)、在家庭与爱情之外,阿根廷的法西斯独裁同样也让博尔赫斯深感不自由。他早年曾将布宜诺斯艾利斯比作一座包容一切的巴别塔,立志从“一个一元化的现实中创造出一个虚幻的城市和空间”。中年以后,他屡次陷入政治的纠葛,又眼见阿根廷政局的混乱,心里的“巴别塔”其实早已倒塌。尤其是在庇隆***独裁期间,他更饱受不公正的待遇。出于对被禁锢的痛恨,博尔赫斯又一次拿起想象的武器。如果说,1946年他拒绝担任庇隆***任命的“家禽及家兔稽查员”只是反抗的开端,那么,1950年他写下《书与长城》就可以算是对庇隆***的正面宣战了。

(20)、接下去我举出很多自己从前生活的例子 (那也就是他的生活),想以此来证实自己不是一个影子。但他的一句话就把我弄得很沮丧,他认为自己此刻是梦见了我,人在梦中总是相互确信自己是了解对方的,所以我举的那些例子不过说明了一切均是一场梦,并不能证实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他在此处道出了艺术的虚幻本质,那便是我的本质,我无从反驳他。但我不能放弃自己的坚持,我明知自己此刻清醒,却假设自己也在做梦,我要求他承认这个梦,我想如果他承认了的话,我就有了立足之地,我内心焦急,不愿被悬在半空。

4、博尔赫斯全集第二辑

(1)、《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是部对话集,依据录音磁带整理,从1974年的12月14日开始,持续到1975年的3月15日,两位大作家的思想通过谈话而汇聚碰撞。谈话涉及了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音乐、电影等分类;这些谈话,也把他们各自的生死观,自由观、名利观都充分激发出来。

(2)、查浙江文艺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上述错误已经存在,博翁版权落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后,错误一仍其旧。上译版博尔赫斯全集出版前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新文本出版中心主任赵武平接受采访说:“如果我们纯粹是想满足市场需求,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之前的译本直接印了,但是我们没有,因为我们觉得,同样是养花的,这个花儿既然到我们这里,我们不能不讲究。”质之事实,这一夸说并未做到,实情恐怕更接近“把之前的译本直接印了”。

(3)、上译《加缪全集》,是对河北教育出版社柳鸣沈志明主编《加缪全集》的搬运。除此之外,上译的显著贡献,也许是将《全集》拆散成十几本出版。

(4)、因为逐渐失明并不是悲惨的事情。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

(5)、博尔赫斯与情敌之间的竞争,可以在他那些描写刀手、恶棍的故事中窥得一斑。这些故事中都有一种女人:行为放荡、举止张狂又铁石心肠的女人。典型的形象就是《玫瑰角的汉子》中那个“卢汉娘们儿”。当有人向她的男友发起挑战的时候,她会帮他掏出刀子交到他手里说:“罗森多,我想你用得上它了。”对博尔赫斯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考验,而且他也一写再写,比如另一篇小说《南方》。

(6)、下面这首小诗《阿斯忒里俄斯》的误译,同样因神话知识不足导致。该诗收录于《老虎的金黄》,出自张广森之手:

(7)、《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悲伤,希望有人可以理解、爱戴和拥抱他。诗中有很多消极的意象,和很多情诗不一样,一般在说情话或者追求姑娘的时候,会用一些积极的事物如娇艳的玫瑰花、太阳、明亮的星辰等,本诗用“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这样的句子。

(8)、阿波洛多罗:《图书馆》,第三卷第一章(APOLODORO: Bibliotheca)

(9)、在谈论博尔赫斯的时候,我们谈到什么?是“叙事形式的反叛者”还是“保守政治的攻击者”?在20世纪的西班牙语文学里,无人能够与他比肩。除了他以外,大概没有人能够写出迷宫一般复杂又纠结的作品了。我们常常折服于他高妙的文学成就,而又忘了他一生的跌宕起伏。在通常的传记里,博尔赫斯往往被描述为敢于与黑暗现实作战的勇士,这恐怕也是作家希望读者看到的正面形象。英国学者埃德温威廉森显然不愿拾人牙慧,为博尔赫斯加添上无谓的“神圣”光环。在其著作《博尔赫斯大传》里,威廉森抛弃了通常的溢美之词,以平实的语言、翔实的细节深入博尔赫斯文学背后的真实人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纠结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徘徊于家族与个人之间的博尔赫斯。

(10)、接下来仔细看看“小册子”。浙版《全集》五册,被上译拆分成27册,加上上译独家的13册,上译《全集》已突破40册――如此大手笔才堪称“华丽”,前文称浙版《全集》为“世纪末的华丽”,在此收回。

(11)、一 、请循其本――浙江文艺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

(12)、仅仅只是思考到人的成长和变化我觉得是不够的。

(13)、波西・杰克逊奥林匹斯英雄系列5:奥林匹斯之血

(14)、对于卡佛的文字,村上春树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之中,处处隐藏着超越日常生活的奇妙意外,有着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痛快幽默和刺痛人心的现实感。

(15)、拜伦。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主要著作有《异教徒》、《哈罗尔德游记》等。

(16)、跟他同时代的拉美作家,比如,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诗人聂鲁达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三位作家在博尔赫斯面前都是毕恭毕敬,从不敢承认自己在文学成就上超过了博尔赫斯。

(17)、死亡和痛苦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活着迷失。我想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18)、年长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也是沉浸梦境,就像以往的七十年一样,做一场大梦,然后接受梦境。

(19)、他的具体做法是,抛弃传统的平铺直叙的小说创作模式,即抛弃依靠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刻画、叙述故事的因果关系的手段来创作小说,作家应该全方位的观察世界,并呈现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要把故事讲完,给读者留下一些再创作的余地。

(20)、博尔赫斯六十八岁的时候才结婚,新娘是一位寡妇,也是他年青时代的女友艾尔莎阿斯泰特,但是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长时间。因为他穷尽一生地寻找文学缪斯,他们之间的精神差距变得不可弥补。但也正在此时,命运之神才给他安排一位最恰当的伴侣,即比他小四十多岁的玛丽亚儿玉。玛丽亚儿玉从内心里崇拜博尔赫斯,热爱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这里揭示了一种很有启示性的情感解决模式――她的崇拜恰好与博尔赫斯对永恒女性的崇拜对等。

5、博尔赫斯全集 百度网盘

(1)、这位曾经的爵士乐酒吧老板,在30岁的时候才开始写作。《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的多部书名都与音乐密切相关。在作品中,他将音乐、电影、旅行很好地融合,勾兑成一杯醇香的威士忌。

(2)、带着中文版《玛法达》和《博尔赫斯全集》,阿根廷驻华大使馆与西语界人士一同庆祝了西班牙语日。Elstandnacionalpresentóalosprincipalesautoresargentinosdisponiblesenelpaís,destacandoespecialmenteaBorges,elescritorlatinoamericanomástraducidoalchinomandarín,ylacoleccióndeMafaldatraducidaporlareconocidaescritorachinaSanmao.

(3)、文学家传记其实也是文学批评的形式之对那些作品有很强自传性的作家来说更是如此。无疑,博尔赫斯在埃德温威廉森笔下就是一位自传性作家,这个观点是比较新颖的,之前国际上对博尔赫斯的小说的看法,要么是运用奇妙的幻想对古典作品进行再创造,要么是根据一本并不存在的著作编写一个奇妙的故事,总之它们是离自传性最远的一种文学。但是这本传记却要证明博尔赫斯所有的小说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角色都影射那些给他带来影响的人(最特殊的是两个人是阿根廷前总统庇隆和博尔赫斯的母亲这两个“独裁者”),他们或化身为某种神秘而邪恶的组织、或者化身为神秘、无面、疤脸的、隐隐中施加影响的“煞星”。埃德温威廉森对博尔赫斯的诠释相当详细也相当不凡。

(4)、当代著名诗人西川就是博尔赫斯的超级粉丝,我曾经看到过他的一篇文章,对博尔赫斯非常推崇,就买了一套5本装的《博尔赫斯全集》,通过阅读这套文集,对博尔赫斯的了解更加深刻。

(5)、答案要从原文中找,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是接受梦境,即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风烛残年的几乎死去的自己,然后终将死去。

(6)、收录于《密谋》,由张广森翻译的《爱德蒙・毕晓普于一八六七年解读的陶片片断》,由一组迦太基人的残句组成。这篇残句假托为考古发现,由学者释读,实际上是博尔赫斯的创作。该篇的最后一句,张广森译为:

(7)、《私人藏书》是博尔赫斯读过的书的想法、起源和评析。他不止是优秀的作家、诗人,而且是极为优秀的读者和编辑。他把科塔萨尔的小说稿直接送出去印刷,他对康德拉《黑暗的心》那条黑暗绝望长河的赞赏,以及胡安・鲁尔弗在他心目中,永远是所有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这些点滴的评介作为指引方向非常难得;对后辈羽毛的珍惜,读来也是令人叹息。

(8)、其实,作家内心的纷扰并不亚于外界的混沌。如果说,卡夫卡的城堡只是外在现实的禁锢,那么博尔赫斯则是内忧与外患交织并存。“他把自己的处境和关押在地牢里的一个人相比,虽然知道怎样做能获得自由,但总是不能实现自由。”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博尔赫斯的主人公为何总是受困于迷宫之中,他们和创作者本人一样都得不到精神上的解脱。但无论如何,他不愿也不会承认自己内心的软弱。最终,“弱者”博尔赫斯靠文学意淫了一把强者梦。而现实里,不管他承不承认,“刀”还是从他手中掉了下去。

(9)、波西・杰克逊与最终之神(波西・杰克逊系列5)

(10)、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11)、看到这样的诗句,作为中国读者肯定不会有陌生感,因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博尔赫斯的诗歌跟唐诗宋词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是他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的根本原因。

(12)、作为一名记者出身的作家,海明威被称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习惯以一只脚站着的姿态写作,这使得其作品保持着简洁明快。这位被奉为美国精神化身的作家,最后却以开枪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老人与海》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13)、雨果。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他的作品以精细的手法,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对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罪恶,进行了愤怒揭发和有力控诉,对下层贫民悲惨遭遇寄于同情。

(14)、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初读来实在有些难以琢磨。就譬如博尔赫斯先生看到河流,想到时间的流逝,想到赫拉克利特的形象。

(15)、Laactividadtuvolugarenelmarcodela“PrimeramuestraintegraldeFileteadoPorteo”queestásiendoexhibidaenelInstitutoCervantesdesdeel12demayopasado.

(16)、仅仅只是思考到人的成长和变化我觉得是不够的。

(17)、1914年,博尔赫斯随父母迁居欧洲并定居于日内瓦。在欧洲期,博尔赫斯遍读福楼拜、卡莱尔等欧洲名著,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西班牙逗留期间初次接触极端主义文学流派,并与当地先锋派作家交往,创办文学期刊,发表组诗《红色的旋律》、短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也在博尔赫斯的文学生涯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意识到一名作家必须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一直都坚信革命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他晚年时又重温了年轻时在日内瓦的革命热情,强烈反对军国主义。

(18)、 上译《全集》的“小册子”出法,说出花,只“赚钱”二字而已。 

(19)、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对他的文学成就,连杰出的评论家和作家都肃然起敬。

(20)、博尔赫斯并不是什么例外,即使我没有一丝常识,一分主见,如上译话术所预期,我也知道阿根廷原版博氏《全集》是五卷,浙江文艺版是五卷《全集》,他们的读者――据上译的逻辑――是“注意不到”每部作品了。如果上译同意:“唔,他们还是注意到的。”上译信奉的是什么,我知之矣:“退化论”,而且是以不到十年就退化得可以告别“阅读”的惊人速度。

(1)、这样的理解我以为是有根据的。后文又提到“我们是两个人”“昨天的人已不是今天的人。”都给足了暗示。

(2)、因此,为了摆脱上一代的束缚,博尔赫斯在拿起笔的同时,也拿起了假想的武器。从创作之初起,他就以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为榜样。像堂吉诃德的长矛一样,“刀”当仁不让地成了他笔下再三出现的意象。《南方》里老牧人扔给主人公胡安达尔曼一把短刀让他还击流氓。与此类似的是,小说《梦虎》记录了博尔赫斯少年时代的一桩轶事。童年时代,正值学龄的他被“拘禁”在家里,以家教代替学校教育。1911年,当他作为超龄儿童出现在小学课堂里的时候,同学的欺负让他不知所措,父亲像老牧人一样给了他一把短刀,并告诉他“让他们知道你是个男人”。

(3)、本次活动得到了西班牙语学生、大学教师、译者和记者的广泛参与,阿根廷大使馆在此期间也举办了探戈学习班,由卡洛斯・加得尔探戈学校舞者授课。

(4)、同样,为什么另一个人也不会去,谈到尾声时,为什么要相互撒谎,匆匆离去呢?

(5)、这与前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在追思过往,是长长的时间段中人的改变和成长,后者只截取了一个时间节点,来考虑现在应当做什么。

(6)、荷马。荷马,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7)、故事一开始,“我”被命运从沉睡中唤醒,于恐惧中看见了“他”。他是我在目前的清醒状态中要排除的人,因为这个活生生的、世俗的人,这个闯进来的、身上载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我只是他的梦中出现的人,他是通过做梦得以闯到这里来的。这也等于告诉我,我只是一个影,这是最令我恐怖的宣告。但他又是我排斥不了的,因为他是铁的存在――我的过去,于是一场排斥与反排斥的心理战拉开。

(8)、但他第二天还是没有去,这就令人费解了。这段回忆弥足珍贵,为什么博尔赫斯先生却依然试图忘掉呢?

(9)、请勿碰瓷莎翁、艾略特、博尔赫斯:再论木心抄袭争议

(10)、该社《莎士比亚全集》,宣传语称为“整个华语世界搜罗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首部诗体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是对河北教育出版社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的搬运。

(11)、名言名句: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12)、上译《全集》第二辑,由浙江文艺版《全集》诗歌卷(上下)组成――浙江文艺版两册书,被上译拆成了12本。

(13)、《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75页;《面前的月亮圣马丁札记》,80页;《深沉的玫瑰》,60页……

(14)、引文“提瑞西阿斯”的译注全文:“希腊神话中的底比斯人,无意中看到雅典娜女神沐浴,雅典娜一怒之下用水泼瞎了他的眼睛,又后悔自己的孟浪,便给了他听懂鸟语和占卜的本领,以及一根帮助他认路的拐杖。”同样无法帮助理解诗句。

(15)、《小王子》这部薄薄的小册子,被几代中国读者奉为经典。这部童话在忧伤的基调中,透露出返璞归真的哲思。不仅是写给小孩子的,更是写给被环境生生熏染得越来越世俗的大人的。

(16)、不料上译《全集》终于推出了小册子登峰造极之作――《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44页,58元,骑马钉装订。这本书由两个短篇组成,去掉空白页,实际只36页――这也是靠比平时24行24字更注水的行字,才硬撑出的。正常开本排版,恐怕只有10页吧。下面两张图源自网络,夹在中间那本就是。

(17)、高尔基。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8)、《最后的对话》一套两本,每本400多页,阿根廷诗人、散文家奥斯瓦尔多・费拉里跟博尔赫斯的对话访谈。涉及内容哲学、易经、人性不一而足,就不再细说。容量实在太大,凝聚了博尔赫斯的哲学和思想,这书是2018年出版,想要读的朋友可京东购买,有书在售。

(19)、诺拉・朗厄本是博尔赫斯的高徒并对博尔赫斯爱慕有加,但另外一个男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个男人便是奥利维里奥・吉龙铎,此时的吉龙铎已经是文学界的大人物,与他相比,博尔赫斯只能算是无名小辈,诺拉・朗厄很快被这个男人迷住了:“奥利维里奥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从那天起我就爱了他。”

(20)、虽然他的作品很少,但却能跨时代地产生影响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曾经评价博尔赫斯:他,甚于任何其他人,大大创新了小说的语言,为整整一代伟大的拉美小说家开创了道路。

(1)、被莫言誉为“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的《百年孤独》,令全球读者欣赏到拉美文学的魅力,并使得无数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魔幻现实主义”的文风,以及“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而获得诺奖。

(2)、但情场失意的博尔赫斯在文学之路上随后仿佛也跌之了低谷。比如他颇为自得的《永恒史》1936年四月份出版,而到年底时,才卖出了区区30多本,日后给他带来辉煌与荣耀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在国家奖的评选中甚至前三名都没有进入,在米高・凯恩图书馆工作区间,上面分发的小礼物让他不时想到自己“卑下凄凉的处境”。大多数人们只看到他的辉煌,其实很少人知道,他的一生大多数时候是以“黑暗、苦涩、失败、无数个无尽又无聊的夜晚还有忽视为伴为生”,正是因此,博尔赫斯才钻进自己的迷宫里久久不肯出来,并创作出了他那迷宫般的作品,就像他经历过的那些女人,他生活中所有经历的黑暗是他的不幸,同时也是他的大幸。

(3)、他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着中规中矩的主流社会。身穿风衣,倒戴红色鸭舌帽的霍尔顿,成了少年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4)、打碎滤镜,名不副实:总评上海译文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

(5)、这与前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在追思过往,是长长的时间段中人的改变和成长,后者只截取了一个时间节点,来考虑现在应当做什么。

(6)、《七夜》的这一处的用法要说明的是:美感是一种肉体感受,一种我们全身感受得到的东西。它不是某种判断的结果,我们不是按照某种规矩达到的,要么我们感受到美,要么感受不到。

(7)、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初读来实在有些难以琢磨。就譬如博尔赫斯先生看到河流,想到时间的流逝,想到赫拉克利特的形象。

(8)、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两个博尔赫斯先生的对话,倒不如说是年迈的博尔赫斯和自己的对话。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所引申的对话。

(9)、母亲去世了,但是她永远伴在我的身边。当我想要回味斯温伯恩的诗作的时候,我就去回味,而那些诗歌就以诗人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旋。

(10)、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常常能在叙述语言里融入抒情,但这种抒情不是高蹈的、没有节制的呐喊,而是一种理性思考后,对语言的揉合与探索。

(11)、虽然这本传记是以博尔赫斯一生所有的意中人为叙述节点――博尔赫斯总是在结束一段感情之后才开启新感情――但他的堂妹诺拉朗厄却是本书的核心人物。她不是博尔赫斯的初恋,但最接近于博尔赫斯的理想中的伟大女性。博尔赫斯的偶像是但丁,诺拉・朗厄之于博尔赫斯就像弗罗伦萨美女比阿特丽齐之于大诗人但丁。当然朗厄持久地“铁石心肠”带给博尔赫斯的心灵伤害要比比阿特丽齐之死对但丁的伤害的更大。而且她还嫁给了博尔赫斯的文学上的敌人――先锋派诗人吉龙铎。不仅如此,她还在某段时间还与博尔赫斯最憎恨的智利诗人聂鲁达过从甚密,这可能也是博尔赫斯极度厌恶聂鲁达的原因之一。

(12)、名言名句: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13)、博尔赫斯的文学风格被认为是非常前卫的,但是他曾吸收了大量的古典学识。前卫性在他那里只相当于涂抹于古典思想这块大蛋糕上一层薄薄的黄油。他实际上是一种很典型的“新古典派”,在这方面,他与王尔德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共鸣。他的散文谈论最多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英国浪漫派,以及各民族史诗。私底下最吸引他的是犹太人的神秘主义和泛神论哲学家的玄学休系,因而他的文学显示出深邃而迷人的智性。

(14)、诗人在诗中呈现历史中城市、时间中的个人以及梦等主题。在时间的瞬间性维度之上,个人、城市以及历史会产生某种关联,这也是诗人探索的永恒主题

(15)、上译《全集》第一辑,由浙江文艺版《全集》小说卷,散文卷(上下),外加一本上译独家的《诗艺》组成(这本《诗艺》的海量翻译错误,请看文末链接)――浙江文艺版三册书,被上译拆成了15本。

(16)、起意撰写对上海译文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的总评,始于对该《全集》中《诗艺》的阅读。《诗艺》这本行销二十年,豆瓣好评1分的大作,区区六万字却有海量低级翻译错误,详见:令人发指的垃圾翻译:博尔赫斯《诗艺》。终于动笔则因昨日发布于豆瓣的“揭露博尔赫斯翻译错误”讨论被删。

(17)、在那种体验中,他推崇一种抽象的情感,他要赞美所有的人,不论善恶,他急于将自己的情感升华。我的体验同他相反,我关心的是具体的人,如果我把我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人 (例如面前这个儿子一般的亲人)身上,赞美就不会被抽空,并且不显得虚假。看来我和他是无法相通了。

(18)、上海译文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第二辑》共十二册,收录作者诗集十四部,其中七部由翻译家王永年翻译,七部出自翻译家张广森之手,署名“林之木”。笔者在翻阅第二辑即诗歌全集时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翻译错误,在此不揣浅陋,列出数则,作一探讨,谨就正于高明。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www.doyin.net/shenghuobaike/1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