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托尔斯泰148句文案

生活百科39

托尔斯泰

精选托尔斯泰148句文案

1、托尔斯泰的作者简介

(1)、托尔斯泰忘了一点:对于那些听音乐或者创作音乐的人来说,大部分都是生活平庸、乏味的人。音乐对于缺少感染力的人而言是构不成威胁的,那些麻木的听众绝不会被歌剧院里演出的《莎乐美》的病态情感感染。

(2)、生活在世袭贵族家庭,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是美好的。幼年的他活泼顽皮,又多愁善感,喜欢幻想,而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深切地感知到快乐和忧伤,特别是当看到善良的家仆过得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幼小的心灵萌生出愧疚和自责。这种感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在文学创作时,他一直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剖析。

(3)、爱是无法强迫的。但是你不爱,并非意味着你的心中没有爱,只不过是在你的心中,有一些东西妨碍你去爱罢了。把瓶子颠倒摇晃几下,要是塞子紧紧地拴住瓶口,除非把塞子拔掉,是不会有任何东西从瓶口流出来的。爱也是如此。即使在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但是你的罪过却堵住了心灵的出口,爱根本无法表露出来。把堆积在你心灵上的垃圾清扫干净吧!这样你才有可能去爱所有的人类,甚至你所憎恶的人。《人生之道》第六章

(4)、我们常说时光流逝。这并不对。流逝的不是时光,而是我们。

(5)、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

(6)、(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7)、草婴有意识地选择感情丰沛、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作为翻译对象。在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后,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婴从中短篇小说入手,开始翻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并于1964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高加索故事》。从1977年起,草婴先生开始酝酿翻译列夫・托尔斯泰所有小说的计划。历经二十年,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从俄语直接翻译列夫・托尔斯泰所有小说的巨大工程,出版了十二卷集列夫・托尔斯泰小说。

(8)、我很想在诀别的时刻(以我这样的年纪,每一次与人们相见无异于诀别),简短地同你们说一说,按照我的理解,人们应当如何生活,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不像现在大多数人所感到的那样是不幸和痛苦,而是如同我们所企求的那样是幸福和欢乐。它本来就应当是这样的。

(9)、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10)、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11)、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托尔斯泰读书名言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12)、(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列夫托尔斯泰)

(13)、托尔斯泰有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句话写尽世间的悲欢喜乐。生活诚然如此,充满苦难、悲伤,抑或苦闷、无聊,从来都没有永恒的幸福,而只有对幸福的永恒追求。

(14)、托尔斯泰在50至60年代就曾写戏剧,其中《一个受传染的家庭》(1862~1864)是反对“虚无主义者”即革命民主派的。80年代起又对剧作发生兴趣。

(15)、你拥有一切你所希望的东西,在生命中的每一刻,你都能做成你本来就能做成的最完美的事。

(16)、“我要进修道院,住在那里,穿上一件黑长袍,戴一顶天鹅绒帽子。”

(17)、因此,对于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够好好地思想更可贵的了。

(18)、(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19)、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20)、(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列夫托尔斯泰)

2、托尔斯泰

(1)、在夫妇之间要有彻底的不和,或是同心一致的爱情,才能在家庭生活中掀起一点波澜。夫妇之间的关系若是暧昧不清,在任何的情况之下,都能发生一些事情。有许多家庭,丈夫和妻子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令人厌烦的生活,那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夫妇之间,既没有彻底的不和,也没有同心一致的爱情。《安娜卡列尼娜》第七部第二十三章

(2)、每周一 22:00(嘉宾节目)          

(3)、(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列夫托尔斯泰)

(4)、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5)、虽然他牢骚满腹,但不难看出,他还是屈从于贝多芬的威力的。他承认这威力是无比高尚、纯洁的。

(6)、(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7)、因此,如果世人明白每人各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不会不幸福。凡是这样理解生活的人,他们现在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应当不幸福。我们之被赋予生命是为了活得幸福,大家也都是这样理解的。为了过幸福的生活,世人应当明白,我们真正的生活绝对不是躯体的生活,而是存在于我们躯体中的精神的生活。我们的幸福也绝对不是满足躯体上的需要,为这方面的需要去奔忙,而是为满足同样存在于我们躯体中的精神上的需要而操劳,这在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精神要求有精神上的幸福。由于人的精神都是一样的东西,所以它要求所有人都得到幸福。要求所有人都得到幸福,也就是说要以爱心待人。以爱心待人是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不能够阻止的,因为一个人的爱人之心越强烈,他的生活就越会感到自由和快乐。

(8)、(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列夫托尔斯泰)

(9)、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10)、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11)、(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12)、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13)、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4)、托尔斯泰其见解中的矛盾,不应该从现代的劳工运动以及当代社会主义的立场来评论《当然,像这样的评论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如此却不够充分》,而应该从被高压姿态的资本主义、大众的愈益贫困以及土地征收所逼,而不得不发出抗议之声,纯朴的家长制俄罗斯农民的立场,来评论其矛盾。

(15)、在我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为他所睡觉的地方付钱,他是不能睡觉的。空气,水,阳光,只有他走在一条大路上时才属于他。由法律所承认的他的唯一权利,就是在这条大路上不停地走下去,直到精疲力尽、踉跄不支为止,因为他不可能停下来,而必须走下去。(格兰特阿伦)十个善良的人挤在一条毡子上睡觉,也会友好相处,睡得踏实,而两个富人住十个房间,也不能和睦相处。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得到一片面包,他也会分一半给饿肚子的人。但如果一个皇帝占有了半壁江山,他不把另一半据为己有,是不会高枕无忧的。

(16)、知识,只有当它靠自己努力思考,而不是靠努力记忆而获得的时候,它才可以称之为知识。

(17)、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

(18)、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19)、(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列夫托尔斯泰)

(20)、“爸爸对你们讲过,我们要住在你外祖母家吗?”

3、托尔斯泰是哪国人

(1)、(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2)、“真正的学说教给人们最高的善――使人洗心革面,并达到至善的境界。为了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需要使全体人民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妥善安置全体人民,需要使家庭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妥善安置家庭,需要使自己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妥善安置自己,需要端正自己的心。为了端正自己的心,需要鲜明而真诚的思想。”

(3)、(虚荣心同真正的悲哀是完全矛盾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在人类天性中是那么根深蒂固,连最沉痛的悲哀都难得把它排除掉。在悲哀的时刻,虚荣心表现为希望显得伤心不幸或者坚强;我们并不承认这种卑鄙的愿望,但是它们从来;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离不开我们,它削弱了悲哀的力量并非美德和真诚。列夫托尔斯泰)

(4)、(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5)、最危险和有害的口头语之一是――“大家都这样”。许多情况下人作恶是出于自己的***,而更多的情况下人作恶是为了得到赞赏,为了世俗的荣誉。当你很难或者几乎无法弄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做他正做的事时,那么请你相信,他行为的动机――就是希望获得世俗的荣誉。大人摇晃婴儿,不是为了防备外界因素引起他哭闹,而是为了使他无法哭闹。我们面对良知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压抑良知的声音,乃是为了讨好他人。我们无法使良知平静下来,而是力求达到我们所需要的一种效果:对它听而不闻。

(6)、要记住,你所说的不幸之所以派给你,是为了使你接受考验,为了使你学会谦恭而满怀爱心地忍受不幸,为了使你仰赖这不幸而生活得更美好。而你生活的任务,正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7)、人们用迷信隐藏自己对生活的不解。当我在巴黎时,死刑的场景却向我展示了这种对社会进步的迷信的不可靠之处。当我看到一个人身首异处,被扔到棺材里时,我知道了,这不是理智所能理解的,应该用全身心去体会。任何一种当时存在的合理的进步理论,都不能为这种暴行开脱辩解。我明白了,即便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应设立死刑,但不论援引何种理论,我都认为这压根儿就不必要,也是不好的。因此,评判善恶的标准不是他人的言行,也并非是否进步,而是我的心和我自己。

(8)、因此,在这绝无仅有的瞬间之中,我们应当全力以赴。

(9)、对历史学家来说,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协力鼎助某个人物,这表示英雄的存在。对艺术家来说,在生活每一个层面里的英雄人物,只有在整个团体仅余一个人的时候,才有可能存在,而事实上,英雄是无法存在,也是不应该存在的。《再论《战争与和平》》

(10)、人类不幸的一个主要原因――归结于一种虚假的观念,即认为某些人可以用暴力改善和操纵其他人的生活。

(11)、(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列夫托尔斯泰)

(12)、另一件让我意识到这种对进步的迷信不足以诠释生命的事,就是我哥哥的死。我哥哥是一个聪明、善良、严谨的人,他很年轻就得病了,病痛折磨他一年多,他才痛苦地死去。他自己也参悟不透。生,是这么地不可思议;死,更是让他费解。任何的理论都不能回答我,也不能回答在卧榻上垂死挣扎、最后痛苦死去的哥哥。但是,这些只是偶尔的怀疑罢了,事实上我还是继续生活,信仰这种进步。

(13)、还有一个问题令我感到困惑,这个问题同样也在折磨每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我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进步地生活。”我回答说。这个答案像是一个人在随波逐流的小船上问“我该何去何从”时,得到的回答是“随遇而安”一样驴唇不对马嘴。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只是偶尔不理智,感觉很气愤地反对我们这个迷信时代的一切。

(14)、如果你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爱,那么当你遇到一个人的时候,你想的就不会是这个人可能对你有什么好处,而是你怎么样才能给这个人以好处。

(15)、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6)、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

(17)、(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18)、(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

(19)、徐振亚介绍,俄国跟中国关系比较近,十九世纪的时候在北京已经有俄语学校了,专门有活动了。作为世界级的文豪托尔斯泰,大概1900年他的名字就出现在中国的杂志上了。“五四”运动前后有相当多的文章介绍他,但基本上都是简单的介绍,其作品的翻译很少。他1910年去世的时候,中国有一些先进人士在上海举办了悼念活动。

(20)、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4、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

(1)、(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列夫托尔斯泰)

(2)、“最早跟托尔斯泰联系的中国人有两个,一个是北大教授辜鸿铭,他通过上海领事馆跟托尔斯泰联系、写信,表示对他的尊敬,而且要翻译他的书。还有一个是张庆同,他当时在彼得堡,是一个留学生,他写信给托尔斯泰,表示想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翻译过来。后来托尔斯泰给他们都回信了。留学生张庆同,学贯中西、懂很多外文的辜鸿铭,最早起到了桥梁和引导的作用。到后来,潮流涌动,托尔斯泰作品在中国慢慢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势头。”徐振亚说。

(3)、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4)、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5)、只是托尔斯泰错误地将他那两个念念不忘的问题搅到了一起:音乐带给人堕落的力量、爱情具有能够使人堕落的力量。关于音乐的魔力应该另外作文专述,托尔斯泰在书中赋予它的地位还不足以证明他要揭示的危险。

(6)、学会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人类彼此间的爱已被植入我们的灵魂之中。

(7)、托尔斯泰写了几部杰作:《伊万伊里奇之死》(1884――1886),《民间故事与童话》(1881――1886),《黑暗的势力》(1886),《科勒策奏鸣曲》(1889)和《主与仆》(1895)。

(8)、(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列夫托尔斯泰)

(9)、托尔斯泰是一个从来不曾对自己满意的人,他永远想变得更好。因而他的一生都在思索、探寻,人生要向何处?幸福又在何处?他在作品里追问,在生活上做出改变,经历过许多矛盾而痛苦的时期后,“爱”迎接了他的回归。因而晚年时的他,“很想在诀别的时刻”,赠言青年们“彼此相爱”。

(10)、为了好好度过一生,必须明白,生活是什么以及在这一生之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历代贤哲都曾教给人们这些道理,在所有民族中都有人教导如何过善的生活。

(11)、生活的含义就在于一点,把灵魂越来越多地从肉体中解放出来,使之与其他生命,与万物的本源相结合。

(1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13)、(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列夫托尔斯泰)

(14)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www.doyin.net/shenghuobaike/1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