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
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
问答上的好些问题,题目就有问题,须得纠正一下。比如这个问题,就有二误:一是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不是“出生”,这是笔误;二是朱元璋所批的,不是奏折,而应说“奏章”,或“题奏本章”。而奏折,是清代才有的公文形式,明代只有题本与奏本。这是常识之误。
具体说到朱元璋批奏章,还有其他,属于误解,是不了解明初行政及公文制度之所致误。
朱元璋出身极其寒微,比一般布衣(他喜欢说自己是“淮上布衣”)都不如,家里死了人无力安葬,没饭吃了,只好到庙里讨生活。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是没有条件读书学习的。但今天流传下来七篇朱元璋的手迹(如有名的《大军帖》),虽然还谈不上书法,但确实行笔流畅有力。可见朱元璋从军之后,是下了很大工夫自学的。这就是他比别人高明的地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而且一生坚持学习。
但朱元璋什么时候学习认字,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很喜欢读书,而且愿意亲近儒士,时常在一起讨论史书经典,并且颇有己见。
前面说到《大军帖》,其实是朱元璋做吴王时的手令,涉及到军中机密,他总是亲笔书写,不假手于人。但据宋濂等人说,朱元璋谈论常侃侃数千言,但不大喜欢动笔,都由身边的侍臣记录。这是建国后的情形,他当皇帝后,体制大备,也就再也看不到他的手诏传世了。
朱元璋时代,特别是废除丞相后,实行“公朝理政”,皇帝坐在朝门上,亲自接见大臣,议论政事。某部官员奏事,朱元璋当朝做出决断,“圣旨”不由他写,而是由奏事官员自行批写在本章之后。请注意,“批写”者是奏事官员,而不是皇帝本人。这和后来的批阅本章不同。对此,我写过《明代早朝考论》一文,有过详细介绍。
也就是说,朱元璋并不怎么批阅本章,有事都是在朝会上讨论,他的决策由相关部门官员记录下来(还有六科给事中和内官当朝执笔记录,防止作弊)。他拍板就行了,何必写那么多字?
朱元璋虽然批写奏章少,而且不太爱动笔,但今天洪武朝的许多大诏令,都出自朱元璋的亲笔。似乎不爱动笔的朱元璋颇为喜欢撰写“朝廷大文字”(诏书敕书等)。而且许多涉及机密的文字,比如他给儿子们的书信,总要亲自书写,并且常对儿子们诉说他在灯下,揩拭老眼、勉力行笔之态;他说,我一定要亲笔写下对儿子们的教训!(见《御制纪非录》及我著的《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这些内情,一般读者不详,但从其可见,朱元璋这个皇帝当得很是辛苦勤勉和谨慎,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他非常热爱学习,一生努力思考。
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朱重八,跟随郭子兴造反以后改名为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史称“明太祖”或者洪武皇帝。
尽管本人从不以貌取人,但看到朱元璋的真容时,还是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句话――“长得好有创意啊”!满脸麻子,歪瓜裂枣,凶神恶煞,一点儿也没有帝王之气。
当然啦,虽然他长成这样,可你却不能把他画成这样,否则你绝对死路一条;可你要楞把他整成了“宋玉之容和潘安之貌”,那你肯定也活不成。所以,在这货当政掌权时期,画师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种,没有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尽管老朱建立的明朝是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但却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王朝。同时,也是一个懒散的王朝,唯一不懒散的皇帝,就是头一个,朱元璋。
老朱董事长之前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奏章读起来都费劲,那会儿又没有《新华字典》可以查阅。所以,每天累得跟狗似的,他曾经形象的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太累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我这小命也不能这么快就交代了啊。不行!还得找人来帮忙,如果当皇帝给活活累死了,还不得让后人笑掉大牙?
赶紧设立内阁,由翰林学士入值内阁当差,帮助他看折子并提出处理建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首先,古代皇上并不是说需要多高的文化程度。
慈禧太后统治中国长达40多年,地位不可撼动,将各种名臣大将玩弄于鼓掌。
慈禧只上过几年私塾,勉强能够写信、批奏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