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大锅饭时代维持了几年)

生活百科34

一、大锅饭的来源

大锅饭(大锅饭时代维持了几年)

1、“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2、“大锅饭”源于广东庆云寺,七星岩上建于明代的庆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铁锅。倘若用这口铁锅煮一锅饭,足可供数百名僧人食用。然而,这口大铁锅却并非真正用来煮饭,而是用来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缘。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凡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一则是为了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是为维持寺内僧人生计。因此,这口从未煮过饭的大锅是和尚的生活依靠,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

3、1958年“人民公社”的出现,同样是与“大跃进”加速工业积累密切相关的。合作社时,农民的口粮是分到一家一户的。而进入大跃进、人民公社后,口粮就由公社、生产队掌管了。这也就是今天遭到非议最大的办“食堂”、“大锅饭”。当时“大锅饭”是相对于口粮分配到一家一户小锅做饭的,“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进入60年代-70年代,“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了消极思想的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内耗现象严重。后来就废了。

4、“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二、大锅饭怎么煮才好吃

1、煮饭时,在大米中加少量食盐、少许猪油,会使饭又软又松。

2、煮饭时,往水里滴几滴醋,煮出的米饭会更加洁白、味香。

3、煮干饭加热时间长,维生素B1损失会超过30%。如在煮饭时撇去米汤水,维生素损失超过40%。

4、剩饭重新蒸煮,可往饭锅水里放点食盐,吃时口感像新饭。

5、在煮饭水里加几滴沙拉,可使米饭粒粒晶莹。而滴几滴柠檬汁,则可使饭粒柔软。要煮一锅蓬松的米饭,可在锅里撒一点盐。煮饭时加点醋能防米饭变馊。热剩饭时,在蒸锅水中加入少量盐可除去剩饭的异味。

6、若用陈米,可把陈米多淘几遍,洗干净,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在煮或焖时,加入少许植物油,开锅后用筷子稍加搅拌,并渐渐减小火量,多焖一些时间,用此法煮的陈米饭,较为暄香。

7、要煮得一锅香喷喷,富有弹性,Q且好吃的饭,有个七个步骤即选好米、洗米、浸水、加水、加热、焖饭及打松,每个骤都有许多诀窍。

8、饭要煮的香浓,米最好选用新鲜的米,米贮放的时间久了,新米特有的香味会散失,取而代之的是陈米的臭味,其臭是由於米粒上的微生物繁殖所产生及米粒内酵素用作用,脂肪酸的氧化分解等,这些因素可使旧米煮成的饭,风味变得很差。因此买米时要买新米,且一次买米的量不要太多,以一周内能吃得了的量为准。胚芽米因为容易腐败(它所含的营养素量较多),选购时更应注意碾制日期、开封后应置於温度较低、乾燥的地方,密封贮存(能够的话,密封了后放在冰箱内最好)。

9、要轻要快洗米的动作要快、要轻,不能用力搓洗,只要将附著於米中的糠或杂物去除了即可,水洗次数1-2次,且将洗米水很快的倒掉,一方面可避免溶於水中的营养素流失,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米吸入了米糠或米的陈旧臭味,而影响了煮出来的米饭清香味。洗米对於米中所含的营养素量的多少影响非常的大,精碾度惫高的米(精白米),洗米时营养素的损失愈大,愈粗糙的米,洗米的营养素的流失量较少(主要是在洗米时,可溶在水中的维生素或矿物质会因溶於水中而流失掉),故洗米的动作要轻、要快。

10、好吃的饭,必须经过浸米的过程,米粒吸水很快,五分钟即吸水10%,浸水一小时,吸水量达80%,充分吸收水份的米,煮时糊化完全,不怕夹生。米的吸水量随著米的种类,水的温度与浸水的时间长短而不同,吸水量大约为米的重量的20~35%,浸水的时间,夏天约半个小时即可,冬天可浸泡一个半小时。所以,煮饭前,最好有一至二小时的浸水时间,而最忌没洗而浸泡,乃因吸收脏水。

11、煮饭时所加入水份的多少,依米的种类、新旧程度与精白度而异,同时也依个人对米饭的乾硬度喜好而不同,加入的水量多,煮出来的饭就较软、较粘;加入的水量少,煮出来的饭较硬、较有弹性。

12、传统上,煮饭测量水量的方法是加水超过米面一个指节的高度,或者,手掌平放米面,水没过手背一半的高度都相当准确。

13、新米由於本身所含的水量较多些,煮饭时加的水量可以比煮陈米加的水量少一点。如果喜欢米饭的自然香味,可多加一些水,煮好的饭香则较浓郁些。以胚芽米煮饭加的水量要较白米为多,因它含有了胚芽的部分,吸水量较多,加的水量不够,煮出来的饭较硬,而以糙米煮饭,加的水量比胚芽米还要多些,因糙米是未经精碾的米,含纤维质量较多的缘故(米皮保留多些),加的水量不够,煮成的饭较粗硬不好吃,故糙米要加较多的水量。

14、刚开始煮饭时,要以强火加热煮,使能尽早沸腾,如果在十五分钟以内,不能沸腾的话,则锅中,上下温度就不能均匀,米糊化的进行也就不能一致,会使煮出来的饭,成了三层饭(上不熟、中间熟、下层焦)。所以在一次煮多量的饭时,往往要加热水或开水来煮。当加热至米的淀粉受热水的影响而糊化,并渐溶解成胶体状,米粒的流动性也消失时,应将火力转弱,只要保持沸腾便可,并须注意不要让米汤外溢,若火候控制不当,很容易就把饭烧焦了。

15、当水分完全被吸收后,即要熄火,用余温充分焖之,饭经过焖后,淀粉的糊化便完成,米粒外面的游离水、湿气均被吸收到米粒内,米呈松状,尤其是锅底的米,煮成带淡黄色时,全部都已α化,特别的香甜可口。在焖饭时,必须要保持如前一阶段的高温,故不可在中间打开锅盖,否则,温度降低下来,水气加重,饭就硬而不好吃了。焖饭需十分钟以上的时间,以使米粒能充分的参胀,水份则全部被吸收。

16、许多人都把这个小动作给忽略了,使原本可以是一锅很好的饭,因为忽略了”打松〃的动作。煮好的一锅饭中,由於各部位的饭的味道均有些差异,因此食用前,应将饭充分地拌动,以使各部位的饭分布均匀,并使多余的水气在拌动时蒸散掉,饭会更松散好吃。

17、盛饭到碗内时,也应尽量盛得松松的,千万不可将饭压得紧紧实实的,这样才能品尝得到米饭所发出来的香味。

18、煮饭也可加油添醋如果你希望煮出来的饭,能粒粒晶莹,且能松散的话,则在煮饭的水里滴加些加拉油(须没有异味的油,故猪油、麻油、或炸过食物的油皆不宜使用),煮出来的饭就能较具光泽,饭也不会粘在一起,自然也较松散,不会粘锅。

19、加醋或柠檬汁,可使饭洁白柔软,且不容易发馊,这是因为醋等可使PH值(酸碱值)降低,微生物较不易繁殖生长之故。(日本人在饭盛内常摆一粒梅子,亦是此道理)。又如果是做炒饭用的饭,加点醋在内,可减低炒饭的油腻感。

三、吃大锅饭的时候是什么年代大锅饭的由来和思想。

1、以前经常小编经常听爸妈说“我们那个年代啊,是吃大锅饭的年代。你看现在的孩子真是太挑食了”我也好奇这个大锅饭到底是什么食物呢?它好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大锅饭的那个年代吧。

2、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关系,1958年下半年起,自古以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分散做饭的中国农民,忽然都搞进了公共食堂里头。家家都兴高采烈地把小锅砸了交给大队,大队造了个大锅供全队男女老少吃喝,人人吃饱为止但不许带走,就像现在的自助餐,男女老少吃得很高兴,热气腾腾地每次都把肚子吃得鼓鼓的回家。

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当时有345万个公共食堂,而在这里头吃饭的人,占了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也就是说当时有5亿中国农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饭。

4、大锅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人民公社”的出现,同样是与“大跃进”

5、人民公社加速工业积累密切相关的。合作社时,农民的口粮是分到一家一户的。而进入大跃进、人民公社后,口粮就由公社、生产队掌管了。这也就是今天遭到非议最大的办“食堂”、“大锅饭”。当时“大锅饭”是相对于口粮分配到一家一户小锅做饭的,“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进入60年代-70年代,“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了消极思想的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内耗现象严重。后来就废了。

6、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锅饭”一词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于是,很多人便认为,“大锅饭”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实,它的由来更为久远。人们常用“大锅饭”来形容在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大锅饭”源于广东庆云寺,七星岩上建于明代的庆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铁锅。倘若用这口铁锅煮一锅饭,足可供数百名僧人食用。然而,这口大铁锅却并非真正用来煮饭,而是用来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缘。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凡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一则是为了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是为维持寺内僧人生计。因此,这口从未煮过饭的大锅是和尚的生活依靠,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这便是“大锅饭”一词的由来。

7、不过,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极端的平均主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引申到国有企业,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的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8、为彻底根除这一弊病,激发个人、企业、国家的活力和效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中央在总结农村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又开始了企业扩权试点。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企实行形式多样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也广泛开展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9、打破“大锅饭”,推行经济生产责任制,实行按劳付酬,是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声。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www.doyin.net/shenghuobaike/38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