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上浆和上浆率的计算公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上浆是什么意思
上浆的意思是用淀粉等加水制成的黏性液体浸润纱、布、衣服等物,使增加光滑耐磨的性能。
上浆是烹饪专用语,指用水淀粉和鸡蛋清包裹原材料以保留其水份使其滑嫩,多用于滑炒。防止或减少纱、线在织造时产生断头,提高工作效率,将纱、线用浆料进行处理以增加其强度,也称为上浆。在切好的原料下锅之前,给其表面挂上一层浆或糊之类的保护膜,这一处理过程叫上浆或挂糊(稀者为浆,稠者为糊)。
作用:1、能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和鲜味,是烹调出来的菜肴具有滑、嫩、柔、脆、酥、香、松或外焦里嫩等特点。2、能保持原料不碎不烂,增加菜肴形与色的美观。3、能保持菜肴的营养成分,使营养素少受损失。
上浆能保持原料中的水份和鲜味:
经过挂糊处理后,原料外部裹上一层黏性糊浆,糊浆受热后立即凝成一层薄膜,使原料不直接与高温接触,油不易浸入原料内部,原料内部的水份和鲜味也不易外溢,可保持原料的鲜嫩。同时,还可以用不同配料的糊浆,使过油后的原料有的香脆、有的松软、有的焦酥、有的滑爽,从而使菜肴的风味更加突出。
比如炸、熘等烹调方法,大都是用旺火热油,如果鸡、鸭、鱼、肉等原料不经过挂糊,加入到旺火热油中后,水分会很快耗干,鲜味也随着水分外溢,而会使质地变老,鲜味减少。另外,由于糊浆是由鸡蛋、淀粉等所组成,也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可以使得菜肴的营养价值增加。
二、做菜时,怎么上浆
做菜时上浆的方法,原料上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清洗的目的,是祛除肉类血水和异味,但是原料不同或者菜品不同,原料的浸泡时间就有些差异。
目的是帮助原料入底味。放入食盐后,用手抓肉会感到肉质开始发粘,这是因为盐有很强的渗压性和透湿性,使肉类的胶原蛋白质发生改变开始变性。
注:加盐的同时,可以放入其它调味料,比如胡椒粉、五香粉、花椒粉、酱油等。
水润剂有很多种,比如清水、料酒、花椒水、生姜汁、蔬菜水、蒜汁等。这些水性物质,可以使肉类吸收足够的水份,从而达到肉质鲜嫩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祛除肉类的腥味,给肉增香。
原料不同,选择的水润剂也会有些差异,如果烹调的是海鲜类原料,一般要加葱姜水和广东米酒;如果是禽畜类,则要加清水;如果是大肠、腰花等腥臭味比较重的食材,则需要加入蒜水;牛肉和乳鸽适合加入蔬菜水;鱼片则适合加入生姜汁。不管选择什么水润剂,都要分两次加入。
鸡蛋液浆分为全蛋浆、蛋清浆、蛋黄浆,具体要用到哪一种浆,要根据肉的材料与做法来决定。
注:全蛋浆应用最为广泛,一般的禽畜肉类都适合用它来上浆;蛋清浆多用于做滑炒菜、色泽洁白的食材,如鱼片、虾仁、滑炒鸡丁等;蛋黄浆与全蛋浆基本类似,加入蛋黄浆可以使肉类呈现金黄的色泽,适用的菜品有香煎银鳕鱼、炸茄子。
生粉具有碱性,肉类在碱性的环境里,可以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松弛,水份的保持力将增强,从而达到锁住肉类水分的目的。
注:(1)生粉的用量不要过多,只要用手抓一把肉捏挤的时候,没有汁水从指缝间流出就好。(2)生粉最好分次加入,每一次都要搅拌均匀,一般每500克食材一般加入生粉25克。
加食用油也是为了更好地锁住水份。肉类被油脂包裹,形成一层保护膜,入油锅的时候可以防止肉的营养与水份流失,同时,也可以避免肉类入油锅的时候油花四溅。
三、上浆的作用是什么
1、可以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和鲜味:经过挂糊处理后,原料外部裹上一层黏性糊浆,糊浆受热后立即凝成一层薄膜,使原料不直接与高温接触,油不易浸入原料内部,原料内部的水分和鲜味也不易外溢,可保持原料的鲜嫩。
2、同时还可以用不同配料的糊浆,使过油后的原料有的香脆,有的松软,有的焦酥,有的滑爽,从而使菜肴的风味更加突出。炸、熘等烹调方法,大都是用旺火热油,如果鸡、鸭、鱼、肉等原料不经过挂糊,加入到旺火热油中后水分会很快耗干,鲜味也随着水分外溢,而会使质地变老,鲜味减少。
3、为原料补充水分是利用渗透原理进行的。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其过程一般都很缓慢。因此在烹调菜肴时为原料上浆都要提前进行。通常作法是在加热前15分钟左右为原料上浆,这时只用水或蛋液,在正式加热前再用水或蛋液补浆一次,然后再拌入淀粉。
4、上浆为原料补水固然很重要,但淀粉的用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淀粉的用量少于合适的标准,就很难在原料周围形成完整的防止水分等物质排出的浆膜,如果淀粉量多于合适的标准,又容易引起原料的粘连。合适的用量标准是,原料加热后在浆的表面看不到肉纹。
四、做菜时,究竟什么叫上浆呢
上浆是烹饪中常用的专业术语,是烹调中一种技术手法,广泛用于滑炒、溜等烹饪技法的预处理中,是专业厨师必会的基本功。
上浆在我的经验中就是将食材清洗、改刀后(多指肉类食材),然后加入基本的调味料或者是水分(清水或者葱姜水,有些食材不需要加)进行搅打上劲,使肉类全部吸收调味料和水分,最后再加入鸡蛋和淀粉抓拌均匀,从而为食材的表面上一层“保护衣”的过程。
上浆的作用无外乎四个:1.可以改善食材的口感,使成品口感更滑嫩,2.保持食材中的水分不减少,3.保护食材中的营养成分不流失,4.增加成品饱和度。
上浆的重点还是在“浆”上,一般来说就是指的淀粉和成的浆。上浆根据成品的要求、加入的佐料不同大体分为4类:干粉浆、小苏打浆、蛋清浆和全蛋浆。
干粉浆一般用于含水量比较多的食材中,比如猪腰花、生猪肝(猪肝清洗后,直接加入淀粉和匀成浆)。小苏打浆主要用于质地硬、纤维粗、吃起来比较老的食材中,如浆牛肉、羊肉等,上浆时加入的小苏打可以将牛羊肉纤维软化,肉会变得愈加松软。蛋清浆主要用在成品颜色要求比较洁白清亮的菜肴中,比如滑炒虾仁、滑炒鱼片等。全蛋浆一般用在加入深色调味品的菜肴中,如孜然羊肉、小滑肉等。
1.食材要鲜嫩:一般上浆的食材多选用质地鲜嫩且极易熟的,比如鱼肉、鸡肉、猪肉等动物性食材,这些食材在购买选择的时候,质量要求必须上乘,新鲜且异味较少,最好是未经水泡发过的,否则会降低上浆的成品质量。
2.掌握好上浆的时间:上浆是利用渗透的原理进行的,渗透的过程一般比较慢,因此食材上浆时会选择在加热前的15~30分钟左右进行,时间太急,容易造成脱浆,食材不滑嫩。
3.上浆动作要轻:上浆的食材一般比较细嫩,经过切配以后更细小,因此上浆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防止抓碎。比如细嫩的鸡丝、鱼丝等,最后当浆已经分布于食材表面的时候,动作再稍微加快一些,利用机械摩擦促进浆水的渗透。
4.淀粉的用量要适合:食材上浆最常用的就是玉米淀粉,淀粉的用量是上浆的重点。如果淀粉的用量不足,就很难在食材表面形成完整的保护衣,如果淀粉量太多,又容易引起食材黏连,所以我认为淀粉最合适的用量标准是:食材加热至熟以后,在表面看不到食材的纹路。
5.关于调味:上浆的同时,一般会进行基础的调底味,加入盐等调味料(在制作添加深色调味料的菜品时还会加入蚝油、味极鲜等增鲜调味料)。上浆加入盐不仅仅有调底味的作用,还有促进吸水利于上浆致嫩的作用。加盐能入底味我们就不多讲,这里主要讲一下加盐能促进吸水利于上浆致嫩的作用。以浆牛肉为例:
牛肉中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会综合形成肌动球蛋白,这肌动球蛋白属于盐溶性蛋白质,能在29%以上的盐溶性溶液中溶解,并且溶解度较大。食材中的蛋白质由于吸水膨胀,使得食材表面的静电荷增加,水化作用增大,引起分子体积膨胀,表面粘度增加,有利于上浆,这个原理和我们调肉馅时加盐调味吸水致嫩一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盐的用量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仅要给二次加热调味留有余地,而且由于牛肉中的蛋白质是高凝聚的大分子,分子量很大,渗透压低,加盐过多,便会处于高渗状态,使牛肉中含有的水分大量渗出,造成脱水,蛋白质变性,水化能力降低,使得牛肉表面已经水化的蛋白质发生沉淀作用变得结实,缺少风味,肉质变老。
但是盐的用量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牛肉表面的肌球蛋白分子相互凝聚形成杆状体,此时蛋白质的水化能力低,表面粘度变小,用烹饪行业术语叫做未上劲。
6.加热至熟:上面也提到了上浆只是一种预处理方法,上完浆后的食材还需要加热至熟,再利用其他烹调技法二次成菜。上浆后的食材一般分为两种加热方式:滑油和滑水。
滑油:也叫走油、拉油,上浆后的食材通过不同油温将其滑熟滑透的熟处理方法。滑油根据食材质地不同,成品要求不同,用的时间和温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分为高油温和低油温两种。
高油温:油温达到六七成热,将食材下入锅中滑熟,常用于成品要求脆嫩的菜品中,再搭配烹饪技法爆、炒成菜,比如鲁菜中的《爆炒腰花》,腰花上干粉浆后,等油温达到180℃左右的时候下入锅中快熟滑熟。还有一些成品要求外焦里嫩的菜品,比如上面提到的《孜然羊肉》。
低油温:一般是在油温达到三四成热的时候,将上浆后的食材下入锅中滑熟的方法,这种处理方法比较适合滑炒、滑溜等烹调技法,成品要求爽滑。
不管是用高油温还是低油温滑油,这里都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滑油的时候一定要先润好锅,也就是用热锅凉油法,目的是防止食材下入油锅中粘锅底。
2.滑油时油量一定要多一些,一般食材与油的用量达到1:5最为合适。
水滑:这有些类似于我们之前讲过的“焯水”。将上浆后的食材放入热水中滑熟滑透的熟处理方法。水滑和油滑其实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但是水滑比油滑的优点在于成品不油腻,使成品口味更清淡,比如滑溜肉片。但是水滑也有缺点,就是容易造成食材脱浆,所以水滑也有注意的两点:
1.水滑时水一定要达到沸腾的状态。
2.食材和水的比例,同油滑差不多都应该达到1:5。
――以上就是本篇问答的全部回答,希望能给小伙伴有参考作用,一家之言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指正。
喜欢作品记得点个赞,或者转发出去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并顺便关注一下,小厨会继续为您分享烹调中的经验和技术干货,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