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头部结构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头部骨头示意图,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头部结构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一、头是什么结构
1、头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嘴。
2、脑部的结构主要包括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和间脑。大脑半球由大脑纵裂分隔为左右对称的两侧大脑半球,中间有胼胝体连接。
3、大脑半球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基底节和侧脑室,大脑皮质分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还包括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以及边缘叶等,边缘叶又包括扣带回、海马回和钩回。
4、脑干主要包括桥脑、延髓和中脑,小脑一般包括两侧小脑半球和中间小脑扁桃体,间脑又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等。
5、头骨分为两部分,脑颅骨和面颅骨。脑颅骨一共8块,位于后上方。脑颅骨由一个额骨、一个枕骨、两个顶骨、两个颞骨、一个蝶骨和一个筛骨组成,内部看不见。
6、面颅骨主要包括前下部15个。面颅骨由2块鼻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2块下颌骨、2块犁骨、2块撕裂骨、2块腭骨和2块下鼻甲骨组成。其中有个骨点。所谓的骨点,是指头部骨骼的突出和外露部分,骨点具有对称性。
二、头的结构是什么
1、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头部有着脑这一最大的神经中枢。人体的头部包含着脑以及我们大多数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和舌等。头部还包含着牙,唇及口。我们的口腔通过张开和关闭的运动来摄入食物和说话。喉属于头和颈的连接处。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2、皮肤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3、皮下组织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4、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5、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6、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7、血管:头皮的血供很丰富。供血来自颈内、外动脉系统。有额动脉、眶上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以及枕动脉。与动脉伴行的静脉,其血液都流回至颅内静脉窦,仅有枕部和颞部的静脉血,部分回流至颈外静脉。头皮的静脉借导血管与板障静脉、静脉窦相交通。正常情况下,板障静脉和导血管内的血流很不活跃,当颅压增高时,颅内静脉血可经导血管流向颅外。
8、神经:除面神经分布于鹅肌、枕肌和周围肌外,颅顶部头皮的神经都是感觉神经。额部皮肤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分布。颞部皮肤主要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枕部皮肤由第二颈神经的枕大神经和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
9、淋巴:颅顶没有淋巴结,因此头部浅淋巴管均注入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各淋巴结最后注入颈浅、颈深淋巴结。
10、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三、人体头部由什么组成
脑位于骨性的颅腔内,重量介于1200~1500克,中国成年男性平均为1375克,成年女性为1305克,相当于体重的1/40-1/50。解剖学上将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脑桥和小脑)和延髓五部分,临床上通常把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人类大脑非常发达,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脑皮质高度发达,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脑干位于后颅窝,由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分组成。脑桥与中脑之间的过渡部分是脑干的最狭窄处,称为菱脑峡。脑干是脑部所有重要神经传导束的共同通道,也称为生命中枢。
1.延髓在延髓的最下端有锥体交叉,听神经(一部分),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以及舌下神经自延髓出入。是支配呼吸,循环,心脏,胃肠道,吞咽,发音等重要功能的中枢。
2.脑桥在脑桥的前外侧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穿出,三叉神经根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小为运动根;下部较大为感觉根。此外,出入脑桥的神经还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3.中脑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发出。
小脑位于脑桥和延髓的背面,被小脑幕覆盖,借三对小脑角与延髓和脑桥相连。小脑包括一个卷曲的中间部称小脑蚓或蚓部,两个外侧部称小脑半球,内含齿状核,顶核,栓状核和球状核。小脑主要是调节和维持在各种姿势中的平衡,使身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这种功能也是单侧性的,但并非是交叉性支配,即右侧司理右侧,左侧司理左侧。小脑半球下部为小脑扁桃,颅内高压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以及连接两个半球之间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最前端的终板。左右半球以大脑纵裂为界,由并地体连接。人类的大脑半球极度发达,笼盖在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上面。半球的室腔称为侧脑室,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大脑皮质占端脑的大部分约为全脑的40%,重约600g,面积达2200cm。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大脑皮层表面布满深浅不等的沟称为大脑沟,沟间隆起部分称为大脑回。中央前回主司运动;中央后回主司感觉;颞上回和颞横回主司听与说;海马回主司味觉,嗅觉;舌回及楔回主司视觉。其中听,嗅,味,视觉由双侧大脑支配;而运动和感觉则是单侧大脑交叉支配,即左侧半球支配右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右侧半球支配左侧。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中央的深部,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背侧丘脑或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丘脑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结构,其中上丘脑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和后联合。成人的松果体约重0.2~0.3g,附于缰连合后方,夹在两个上丘之间的浅沟内。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
在脑实质中有一些固有的腔隙,称为脑室,包括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和侧脑室。
1.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上接中脑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脑室向两侧扩展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第四脑室借其顶上的三个孔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外侧孔系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越过小脑下脚转向腹侧后的开口,中央孔系靠近菱形窝下角处的一个孔。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为室顶的膜壁,外面覆盖着富含血管的软脑膜,血管与软脑膜突入脑室内构成第四脑室脉络丛。
2.第三脑室系一垂直的狭隙,前方借左右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借中脑水管连通第四脑室。在第三脑室中也形成脉络丛。
3.侧脑室为大脑半球的室腔,其形状与半球形状相适应。侧脑室由中央部和由此伸出的三个角组成,中央部位于顶叶内,三个角由中央部伸入额叶,枕叶和颞叶。中央部和前角之间有室间孔通往第三脑室。
4.脑脊液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内的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循环自侧脑室经室间孔到第三脑室,再经大脑导水管到第四脑室,经第四脑室的侧孔与正中孔到达小脑延髓池,一部分流向脊髓蛛网膜下腔。正常成人的脑脊液总量约为140~180ml,其中侧脑室30~40ml,第三和第四脑室25~30ml,蛛网膜下腔55~65ml,脊髓蛛网膜下腔约10~15ml,终池20~30ml。每天脑脊液的产生量约500~600ml。
共有12对脑神经出入脑,分别称为嗅神经(I),视神经(II),动眼神经(III),滑车神经(IV),三叉神经(V),外展神经(VI),面神经(VII),听神经(VIII),舌咽神经(IX),迷走神经(X),副神经(XI),舌下神经(XII)。第I,II,VIII为纯感觉神经;第III,IV,VI,XI,XII为纯运动神经;第V,VII,IX,X为混合神经,包括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纤维。
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入颅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入颅后先合并成基底动脉,然后再分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有后交通动脉相连,形成脑底动脉环(Wills'circal),借此调节脑血流量,使左右和前后大脑的血液供应达到平衡。
脑静脉分为深,浅两层,两层之间有许多交通支,最后汇入脑静脉窦,经颈内静脉回流入心脏。胸内压升高可阻碍颈内静脉的回流,使颅内压升高。摘自(爱困的英雄)
四、解剖学头皮有什么三层构成
1、第一层是皮肤,头部皮肤与其他部位相比比较厚,后枕部可达7毫米。皮肤和纤维、纵膈与深部的组织肌肉相连,当肌肉收缩,头皮也被动移动。
2、第二层是皮下脂肪层,是一层致密的纤维脂肪层。生长期的毛囊可以达到这一层。
3、第三层是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前起于眼轮匝肌,后面止于枕骨上隆突。由2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肌肉,另一部分是筋膜。前边是额肌,后边是枕肌,中间是帽状腱膜。这三层紧密结合又称为头皮。
4、第四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叫帽状腱膜下间隙。这个区域非常容易分离,在进行头部手术时,分离的区域常是此层次。
5、在解剖学研究中,研究大体器官常利用剖割的方法,组织、细胞、胞器的观察则会利用显微镜。
6、生物学包含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两方面的研究。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而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功能。人体结构非常复杂,所以解剖学内容包含不同的层次,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间的关系。
7、大体解剖学是在整体观察和解剖过程中,用肉眼对人体器官进行研究。细胞解剖学则是借助于特殊设备如显微镜和特殊技术观察细胞及细胞内结构。
8、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前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和积累知识而发展起来的。解剖学的知识可从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埃及的一些书籍中见到,这些知识也仅是当初在祭祀、狩猎屠宰和战争负伤时偶然观察获得。
9、当时搜集有关人体结构的知识的主要动机是以研究和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后来才发展为专门的学科。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