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俞怎么找最简单(胃俞肚脐上面几寸)

生活百科41

胃俞怎么找最简单(胃俞肚脐上面几寸)

一、胃俞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胃俞怎么找

1胃俞的准确位置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洗,旁开1.5寸。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洗,旁开1.5寸。

位于背部,从颈后第1脊椎骨数至第12脊椎骨,在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该穴。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背侧的内侧支,布有第12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2神经后支外侧支。

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刺激胃俞可以增强胃功能,起到和胃健脾,消食利湿的作用。对肠胃疾患有特效。

刺激胃俞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等病症。

二、胃俞穴和胃仓穴分别在哪儿,怎么找到这两个穴位

胃俞穴近胃腑,为胃腑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胃腑疾患,故名胃俞。

位置: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之。

主治:肠胃病、胃炎、腹痛、呕吐、肠鸣、腹泻、脾胃虚弱等。

胃仓储者为“仓”,穴在胃俞之旁。

位置: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取之。

主治:胃疾、背脊痛、不能俯仰、小儿食积、纳少不食。

三、肠胃虚弱怎样调理

1、首先说明以下我写的回答中并没有用到任何严格的中药,与其说是肠胃治愈方法,倒不如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题主在医院有确诊出明确的病症的话,那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话去治疗!如果确诊身体并无大碍的话,可以参考我的建议,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作息方式以达到调理肠胃的目的!

2、本人高三那年患有比较严重的胃病,最开始是一天晚上吃完饭感到恶心,接着第二天开始上吐下泄,并有低烧,检查是肠胃炎,打点滴后好了,但是却埋下了祸根,从那之后就经常性的反酸和胃疼肚子疼,而且来得毫无征兆。后来,去医院又给我开了一些消炎药和蒙脱石散(就是像石头粉的冲剂用来止泄治胃酸的)好了一段时间,后来莫名奇妙地出现便秘(非常痛苦,粪便严重干硬,吃不下睡不好,)并且伴有严重的胃胀打嗝,精神状况也不好,期间吃了很多中药和西药都没什么效果,一年体重瘦了10斤,反正胃的各种毛病都有过,最后上了大学花了三年时间治愈。

3、第一,要清淤排毒,有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4、题主的排便肯定有问题而且不规律,中医认为我们人在早上6点至7点时主肠胃对应的经脉,西医也认为人在经过一晚上的消化,早上起来肠胃最活跃,适合排清宿便,才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早上如果能畅快上次大的,一天都会非常轻松!题主如果早上没有排便习惯,上厕所时间随意,建议下意识去地养成习惯,早起之后适当做一下扭腰,推腹,有助于排便,当你能每天早上起床就有便意时,说明你的肠胃是在好转的。但应注意,切不可为了通便去吃一些寒凉泄火的东西,比如说绿豆,决明子,香蕉,那只会让你的肠胃更加虚弱!而且早上不仅是排便,粪便还要要正常,粪便如果不成形,就是脾胃虚弱。

5、第二,要强健脾胃,补充胃气,最好的药是五谷,而粥更是最好的治愈胃病的良药

6、每天早上喝一碗养胃粥胜过服千种药。中医中把脾比作自然界的大地,大地土壤肥沃才能孕育万物(地势坤,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的土壤太薄或者太贫瘠,就无法承载生化,也就无法吸收转化营养。中医中薏仁米和山药能补脾胃,但是不好煮烂,也不好消化,我个人强力推荐的是黑米粥。黑米有着益气强肾,健脾补胃的功能。本人之前胃不好,大学期间早餐在食堂几乎天天喝黑米粥(当然还会吃主食,比如说包子,鸡蛋),对胃的恢复有着显著的效果。我建议题主放假回家时,买点黑米,在家里每天早餐配着主食吃一碗热腾腾的黑米粥,胃疼的时候吃不了饭也可服用稀粥,对胃疼反酸都有效果。这里建议煮粥时一定要把黑米煮烂,不用太浓但应有稠度,粘稠的粥有住于胃黏膜的修复,还可在粥中放几颗大枣一起煮,功效更佳。

7、具体粥的煮法和用量网上有很多,同时要注意一次性不要吃太多,以免不消化。

8、第三,介绍一个治疗胃疼的奇穴――足三里穴位

9、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旁开一横指,有着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功效。

10、(具体找穴位的方法可以百度视频)

11、题主一定奇怪胃疼为什么会去按脚上的穴位,因为中医的经络是与西医的解剖学是不一样的,解剖永远是在死人身上得出的理论,而经络是只有活人才有的,并且中医讲求身体乃一整体,经络穴位都是浑然一体,相互通达的,不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想。知乎上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医,他们可能觉得穴位不存在,但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能感受到:比如我们如果困了,揉揉前额两侧就精神了,那是太阳穴;有的不小心轻轻撞到一下手肘会感觉整个手臂连手掌都麻了,那是曲池穴‘;用力掐手上的虎口中间会感到钻心的酸麻胀痛,那是虎口穴;这些穴位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体上,并且当你刺激它们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和一般的捏掐揉按皮肤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便是穴位,当然这与金庸小说中的夸张描写是不一样的,穴位只是我们身上的刺激点,它联络者着我们内在的脏器,通过刺激它们已达到调和我们身体内在问题的目的。胃疼的时候可用力揉按足三里穴位,胃疼立刻能得到缓解(如果是急性的胃疼,且揉按穴位后没有好转,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每天抽出时间认真揉按足三里穴位数百次,长期下来胃病便可以得治愈。

12、第四,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和情志,要有一个好的生活方式,并且一定要锻炼!

13、在肠胃不适的这段期间,要注意不要吃太多生冷(比如海鲜),寒凉(香蕉,绿豆,决明子),辛辣(比如麻辣烫,辣条)以及不合时节的食物,冬天多喝热水,夏天不要吃冰淇淋,冰棒。吃饭多细嚼慢咽,早上一定要吃早餐,晚上不要吃太饱,少吃肉,多吃素菜。在肠胃完全恢复后,自然可以大吃大喝,享受美食的。

14、每天多锻炼,中医中有很多健胃健脾的功法,但是一般人都很难做的标准,所以效果也不大,我建议题主就用一些普遍的锻炼方法,跑步,俯卧撑,引体向上,或者去健身房,提高整体的身体素质,改善精神状态,同时锻炼也可以增长自信,增强人的抗压能力。

15、最后要说一下情志,情志也即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些感情因素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高三那年学习压力大,那段时间肠胃问题就尤为严重,整个身体素质都在下降。我相信题主一个人在外面求学也是有压力的,再加上肠胃越是痛楚,精神状态越会不好,长此一来只会恶性循环。我希望题主有什么身体或精神上的问题一定要和父母沟通,父母是我们最能信赖的人,有问题告诉他们,让父母和自己一起解决会更好,自己一个人承受反而会对身体更不好。至于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尽量往乐观方面去想,让自己多放松,肠胃的完全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吃几副药就能痊愈的,题主要对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胃病一定能痊愈的。

四、胃俞的准确位置图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1胃俞的准确位置图

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胃俞通过膀胱经背十一脾俞十二胃的歌诀来记,也就是胃俞在胸椎的第12椎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找浮肋,双手叉腰的时候食指在肋下缘所碰到的肋骨是第11肋,沿着两个肋,用两个11肋端拉成一条线,跟正中线的交汇点是腰2,只要再往上推两椎,就很容易找到胸椎第12椎体。

胃俞具有相对应的脏腑为胃脏,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等作用,胃俞穴能够保证我们的身体正常运行,可以将胃腑产生的湿热之气运行到膀胱经,然后转换成代谢出的废液则可以顺利排出体外。

临床上常用胃俞治疗胃疾、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脾胃疾患,也可缓解多食善饥,身体消瘦等病症。

胃俞是膀胱经上的穴位,而膀胱经的运行时间为申时,也就是每天下午3-5点之间,此时是膀胱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按压胃俞穴的最佳时间。

另外上午7-9点也可以对胃俞进行按摩,此时是胃经的运行时间,此时按摩胃俞也能起到不错的调理效果。

经常按摩胃俞能提升肠胃消化功能,同时能帮助预防肠胃疾病。

五、胃俞的准确位置怎么找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1胃俞的准确位置怎么找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快速取穴: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上数4个椎体(第12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1.皮肤:由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和下后锯肌腱膜:胸腰筋膜浅层为腰背部的深筋膜,在腰部特别发达增厚,位于竖脊肌前面,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肌膜,此层筋膜易受劳损,常成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该筋膜由背阔肌的支配神经(见前)和相应的腰神经后支分布。

胃俞为胃的背俞穴,内应胃腑,是胃经气输注之处,胃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刺激胃俞可增强胃的功能,起到和胃调中,祛湿化痰,健脾益气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等症。

1.按摩手法:正坐或站立,双手绕到背部,拇指置于穴位上,用指腹垂直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1-3分钟。

2.针灸手法:取俯卧位,微斜向内斜刺1.0-1.5寸,局部可有酸,麻,胀感,并可向腰部放射,穴位的深面为腹后壁,与肝脏,肾脏等器官较邻近,深刺或向外斜刺过深时,易伤及这些器官,故不宜深刺。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www.doyin.net/shenghuobaike/4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