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月鳢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月鳢怎么读,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月鳢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一、月鳢是什么。
1、月鳢(Channa 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形态如斑鳢。
2、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过上唇。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但不规则;头侧鳞片也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长;胸鳍和尾鳍均为圆形;无腹鳍。体缘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后头侧有2条黑色纵带,伸至鳃盖,上带且弯向胸鳍基底;体侧有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状斑,斑周珠色或为1圈珠色亮点;全身布满珠色亮点,背鳍与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点,尤以雄性更显著。
二、月鳢是什么鱼,你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吗
乌鳢是鳢科鳢属淡水鱼类,别称黑鱼、乌鱼、蛇头鱼、雷鱼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常见个体2~3千克,最大个体可达上百千克,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下面来看一看乌鳢是什么鱼吧!
乌鳢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种,别称黑鱼、乌鱼、蛇头鱼、雷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鳢科、鳢属淡水鱼类,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常见个体2~3千克,最大个体可达上百千克,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乌鳢体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逐渐为侧扁形;头部较长,略扁平;吻短宽而扁,前端钝圆;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眼小,侧上位;体被小圆鳞;背鳍极长,臀鳍较长,胸鳍较宽,腹鳍较小,尾鳍圆形;体背部及体侧暗黑色,腹部颜色较淡,体侧有许多青黑色不规则花斑,背鳍、臀鳍、尾鳍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腹鳍淡黄色。
乌鳢的分布极为广泛,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地的池塘、溪流、江河、湖库、沼泽等水体普遍都有分布,海南岛和台湾岛也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黑龙江流域最常见,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
1、底栖性:乌鳢是底栖性鱼类,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很频繁,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乌鳢的栖息环境。
2、肉食性:乌鳢是肉食性鱼类,鱼苗摄食轮虫、挠足类、枝角类等,幼鱼捕食水生昆虫幼虫、小鱼、小虾等,成鱼捕食小型鱼类、虾类、蛙类等,在食物匮乏时同类间常自相残杀。
3、广温性:乌鳢是广温性鱼类,最适生存温度16~30℃,生存临界温度0~41℃,气温高于8℃时开始活动,气温低于6℃时停止活动,水温接近0℃时则埋在淤泥或杂草根丛中越冬。
1、乌鳢:乌鳢别称黑鱼、乌鱼、蛇头鱼等,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底栖性鱼类,平时喜欢栖息于水草茂盛或浑浊的水底,小鱼、小虾等游近时便发起突袭将这些小动物吞掉。
2、斑鳢:斑鳢别称豺鱼、财鱼、文鱼等,性喜阴暗,昼伏夜出,栖息于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池塘、沟渠、小溪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
3、月鳢:月鳢别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等,为广温性鱼类,喜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动作迅速,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
4、南鳢:南鳢别称白边鳢、宽额鳢、大头鱼等,为亚热带鱼类,喜栖居于泥底多水草的水体中,白天隐居,夜间摄食小鱼、小虾、昆虫等,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地。
三、月鳢的生活习性
月鳢为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生存水温为1-38℃,摄食水温为12-32℃,生长水温为13-30℃,最佳生长水温为15-28℃。有喜阴暗、爱打洞、穴居、集居、残食的生活习性。喜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动作迅速,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人工养殖的鱼类为1冬龄,相对怀卵量为500粒左右。生殖期为4-6月,5-7月份为产卵盛期,繁殖水温为18-28℃,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对较为多见。
生长较慢,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250克左右;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鲜美,并有生肌、活血等药用价值,群众喜爱胜于斑鳢,畅销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月鳢日伏夜出,白天潜伏在水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其还喜跳跃,在流水冲击的环境下会逆流上溯或跳离水面。月鳢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当水中缺氧时能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腔内的辅助器官呼吸空气,不因水中缺氧而浮头死亡,离水也能活较长时间,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饲养和活鱼运输。月鳢个体重一般为 100一 250克,最适生长水温15一 30℃,水温降到12℃开始不吃食,冬季寒冷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避寒越冬。
仔鱼孵出2d后即开口摄食外界食物,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的比例迅速增加。仔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夜间18~22时摄食强度最大。月鳢性成熟年龄为1冬龄(指人工培育的亲鱼)。产卵季节为4~9月,不同地区产卵盛期各不相同。适宜水温18~28℃。绝对怀卵量在2000~8000粒之间。卵呈圆球形,金黄色。月鳢一年多次产卵,卵黄内有油球,浮性卵。精巢紧贴鳔的腹面两侧,棕黄色繁殖季节。雌、雄亲鱼相互追逐***,雌鱼排卵,雄鱼***在卵上,卵聚集成块浮在水面。亲鱼有护卵的本能,直至孵出幼苗。初出膜的鱼苗腹部向上,孵出后第4天能结群游泳,第25天其形态、生活习性与成鱼相同。
我国常见的鳢科鱼类为乌鳢,斑鳢和月鳢,以月鳢体型最小,当年春天繁殖的鱼苗,养至年底体重在150克左右。月鳢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被视为高档保健营养食品而走俏市场。根据我县多年的养殖经验,现将月鳢的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月鳢在野生状态下,极少生病,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病原体极易在月鳢之间传染,一旦发病,很容易导致大批死亡。因此,人工养殖月鳢一定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先把鱼池淤泥清出,在鱼种人池前7―8天,每亩池塘用190―120公斤生石灰消毒,或者在进池前4―5天,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一15克消毒。
(1)鱼体消毒。在鱼种放养时,必须先进行消毒。可用3%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或15―20ppm的高锰酸钾浸浴15―20分钟。浸浴时间应视鱼的忍耐程度灵活掌握。
(2)工具消毒。方法是在阳光下曝晒一天,也可用药物消毒,如用50ppm的高锰酸钾或200ppm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浸泡5分钟后再使用。
(3)饲料消毒。投喂的鲜活饲料先冲洗干净,再用50ppM的高锰酸钾或100―200ppm的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钟,或以20―200ppm二氧化氯溶液浸泡10―20分钟,或以0.01―0.1ppm二氧化氯溶液养殖饲料生物8个小时到3天后再喂鱼。
(4)食场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每7一15天,在鱼吃食后,用250克漂白粉或1000克生石灰加适量水溶化后泼在食场附近。
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水质,及时充换水,或实行微流水,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水质恶化。
在鱼病多发季节,采用药物泼洒和投喂药饵的方式,内外兼防,以控制鱼病的发生。每月泼1一2次二氧化氯或生石灰或强氯精或漂白粉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用量分别为5PPM、20PPM、0.3PPM、lPPM、0.5和0.2PPM。杀菌药与杀虫药交替使用。在泼洒药物的同时投喂药饵。药饵一般用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药物与饲料拌匀后投喂,连喂3―7天。
鱼体损伤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起捕、运输和转池过程中,严格操作程序,细致谨慎,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病菌感染。
(1)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停食,体色发黑,群集在池角。严重时在水中窜游,急剧挣扎或旋转狂游后下沉池底死亡。此病原尚未清楚。
(2)危害和流行情况:该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之前的当年鱼苗,流行季节为3―7月,4―5月大流行。此病发病迅速,传染快,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是月鳢苗种阶段危害性最大的暴发性鱼病。
(3)防治方法:尚无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A.养鱼设施和工具要严格消毒。投喂的活饵料也要消毒后再投喂。不从发病的养殖场运进鱼卵和鱼苗”
B.换水时,注水不可太急;水温温差不得大于士2℃。每次换水后要及时泼洒二氧化氯,使池水成5PPM。或者以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或者用生石灰化水泼洒,使池水ph值在7―8。
(1)症状:体表斑块状充血,鳞片脱落,以后真皮组织发生溃疡,溃烂处开始呈红色,以后坏死变白。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路,尾部溃烂腐掉。体表各处都可发生,严重时遍及全身。
(2)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以上的鱼种和成鱼、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后自身传染性大,其交叉感染也比较严重。此病传染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50%以上,故有“红色瘟疫”之称。在鱼体损伤、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或水温变化大等不良条件易引发此病。
A.以5一10PPM二氧化氯或0.3PPM百毒净化水后全池泼洒,若病情严重,隔二天后再泼洒一次。当水质恶化时,可增泼10PPM的水净剂。
B.全池泼洒呋喃唑酮使池水成0.5一1PPM浓度。
(1)症状:病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后,不吃食,体色变黑且消瘦,粘液增多,体表形成一层白膜。在池中离群独游,经常旋转,最终因衰竭而死亡。对月鳢菌种危害较大。该病原体肉眼不可见,镜检则非常明显。
B.用0.5PPM硫酸铜与0.2PPM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C.用苦楝树叶煎汁泼洒,使池水成30―45PPA浓度。
(1)症状:病鱼身体发黑,腹部胀大,体表无伤口有时***红肿。解剖可见肾脏充血、肿大、溃烂,挤压腹部有腥臭的浓液流出。发病池的鱼种喜群集在池角处。
(2)危害和流行情况:本病流行季节一般在5―9月份,发病水温为15―40℃,最适水温为25―30℃。多见于鱼苗鱼种阶段。病鱼死亡率在30―60%。长期投喂水蚯蚓的鱼池易发此病。
A.用0.3PPM百毒净或2―5PPM士霉素或10―20PPM氯霉素或0.2一0.5PPM呋喃唑酮全池拨洒。病情严重时,可连泼2天。
B.每天每公斤鱼加氯霉素30―50克到饵料中,喂5天。
C.每公斤饵料中加入2―3克氟哌酸和20克光合细菌,连喂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