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拔罐方法(拔罐后的十大忌讳)

生活百科52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正确的拔罐方法,以及拔罐后的十大忌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正确的拔罐方法(拔罐后的十大忌讳)

一、拔罐的正确位置

拔罐的正确位置,身体才是我们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了我们才会有更好的生活,现在有很多的养生场所,而有一些正规的场所才是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的,那么以下是关于拔罐的正确位置。

这是最常拔罐的部位,肌肉丰厚,也非常平整,最适合来拔罐,通过拔火罐来刺激,加快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体质。沿着脊柱的两边,从下到下依次拔罐,每天10分钟,拔罐有黑紫色印记,便说明体内的湿寒之气太重,坚持7天能有效改善。

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也就是低头最高的那处,大概在与肩平齐的水平线上。这处穴位拔火罐不仅能帮助去湿气,还能治疗面部色斑、粉刺、湿疹,改善肩背疼痛,缓解热病、咳嗽、中暑、疟疾等。

胸骨下端和肚脐之间连接线的中点就是中脘穴,为腑会之所,刺激这处穴位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不仅可以拔火罐,平时没事的时候多按摩按摩,还有改善附上、腹泻、便秘等功效。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可以通过拔罐来刺激这处穴位,调理脾胃,健脾祛湿,还有补中益气、改善体质的作用,不过这个地方肌肉不丰厚,还靠近关节,不太方便拔罐。

涌泉在脚底第2、3脚趾缝与足跟连线的1/3处,是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肾主水,肾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体内的水液代谢出现问题,肾功能好了,就能疏通肾经,更好的去除体内的湿气。

1、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的位置,有燥化脾湿、滋补身体、生发胃气的作用,主治胃肠病证。

2、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即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有散热生气、引火下行作用,适用于治疗肺系病证。

3、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之处,主治妇科疾病。

4、神阙穴:位于在脐中部,脐中央,一般有回阳救脱、和胃理肠、培元固本等功效,对于治疗泄痢、绕脐腹痛、脱肛等病症有良好的作用。

5、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是益肾助阳的要穴,适用于治疗高血压、低血压、腰痛、肾脏病等病症。

6、百会穴:位于后发际正中上7寸,是提神醒脑的要穴,有回阳固脱、开窍醒脑作用,适用于治疗头痛、目眩、耳鸣、中风、失语等病症。

7、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8、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是心脏的保护伞,适用于治疗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心绞痛等疾病。

9、合谷穴:也就是虎口,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在此穴拔罐可治疗牙痛、面部等疾病。

1、拔火罐可以排除邪气,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对于治疗外感邪气、阻滞经络导致的头痛有很好的效果;

2、也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等功效,调理人体内部相应器官,让人气血畅通,强身健体;

3、拔罐法还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也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1、在拔罐前,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

2、注意常规消毒,尤其是施罐者的双手和拔罐的部位;

3、根据拔罐的部位选择合适的罐具并进行常规消毒;

4、患者在拔火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且同一个部位不可以天天拔;

5、有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状或者饱腹和空腹者不宜拔火罐,也不宜在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进行拔罐,拔火罐后不要马上洗澡等。

拔火罐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独特的'物理疗法,传承久,效果好,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治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成为针灸治疗的一种优秀疗法。拔火罐的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妙用,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症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治疗。

拔罐位置也是比较广泛的,不同疾病拔罐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目前拔罐位置主要包括了足三里穴和涌泉穴,都可以达到改善自身疾病的效果。

1、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主要位于脚底,这也是属于人体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穴位,在对足三里穴位拔罐的过程当中,主要可以加速脚底的血液循环,并且还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流通,对于体内寒气排毒改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有利于体内寒气过重所引起的手脚冰凉以及舌苔厚腻等一些症状得到改善。

2、涌泉穴:涌泉穴拔罐也是属于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功效,在对此穴位拔罐的过程当中帮助体内的寒气排出,对于寒气过重所引起关节疼痛以及关节受限等一些症状改善效果也会比较好。

拔罐生活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不一样穴道在身体当中也起着不一样功效,所以每个人病情不一样,所以拔罐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拔罐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握好操作的方式

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导致皮肤上面出现一定的疼痛以及肿胀,拔罐的时候不适合阴天,应该选择晴天的时候拔罐,拔罐以后也不能够马上的洗澡。

1、脊椎是背部的主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

2、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3、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还有重要的保健穴。

4、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二、调节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调节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三、活血化瘀: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在局部产生淤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时在局部或相应腧穴拔罐,可使淤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这就是拔罐活血化瘀的作用。

四、清热消肿:根据中医治法中“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火罐手法的刺激,使热邪疾出,以达清热之目的,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以清体内之瘀热、肿毒。

五、祛痰解痉,软坚散结:由痰湿所致的体表包块及风证,通过拔罐、火罐治疗,使腠理宣畅,痰热脓毒外泄,有明显的止痉散结效果。

六、调和脏腑:拔罐疗法通过结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以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注意事项:喜欢拔罐的朋友,记得在拔罐之后不要去洗澡,那样容易感染风寒。

二、拔罐的正确操作方法

用75%浓度的酒精棉球擦拭需要拔罐的体表。将95%浓度的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玻璃罐中,瞬间拿出,将火罐吸附于体表,随后立即起开。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

用75%浓度的酒精棉球擦拭需要拔罐的体表。在需要拔罐的皮肤表面涂上一些润滑的药物或液体。将95%浓度的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玻璃罐中,瞬间拿出,将火罐吸附于体表,手握罐体,循着经络来回拉动。

将95%浓度的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玻璃罐中,瞬间拿出,将火罐吸附于体表,留置10-15分钟后起罐,并用棉球将皮肤表面擦干净。

竹火罐用直径3~7厘米粗细的竹子逐节锯断,一端去节做口,一端留节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样的圆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术的部位加以选择。

竹筒火罐用坚固的细毛竹,截成长约6―9厘米的竹管(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者重量较大,容易脱落,过短者由于管腔容积小,吸引力亦小不易吸着),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约为3厘米、4.5厘米、6厘米不等。

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管壁的厚度约2~3分,用砂纸磨光,口圈必须平正光滑。竹罐的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爆裂漏气。

三、拔罐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1、在中医方面,拔罐以及刮痧是经常会使用到的治疗方法,很多人想要用拔罐的方式来达到消肿止痛,去除瘀滞,疏通经络,祛除湿寒等问题。正确的拔罐可以让身体体质变强,还可以缓解身体疲劳感觉,能够让身体疾病恢复的速度变得更快。

2、正确拔罐的方式就是需要拔罐的患者把自己的上衣脱掉,然后平躺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背部按摩,这样才能让背部肌肉得到放松,出现发热症状,然后在背上涂抹一些保护皮肤的润滑油,像橄榄油之类的就可以。从背部中间往两边、从上面往下面慢慢挨着放罐,抽取里面的空气,力度和时间以被拔罐者能接受的程度为宜。此处注意,放罐的地方一定是肉比较厚的地方。留罐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过长则易起水泡,使皮肤破损。

3、除了需要在相关的穴位上面留罐,还需要在有疼痛位置的地方留罐,这样才能让血液循环速度变快而达到更好的散寒止痛效果。罐拔完了以后,在背部来回多揉搓几下,使淤血的地方肌肉得到放松,直到皮肤发热。然后在背上盖一块毯子,不要着凉了。家里有条件的话,可以买那种里面夹了红豆的毯子,用微波炉加热了盖在背上,效果非常好。

4、拔罐以后的八个小时之内大家一定不要洗澡,因为在拔罐以后我们的皮肤细胞正处在一个张开的状态,洗澡就会把很多湿气带入到身体里面,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情况。拔罐以后尤其要注意睡觉时床单的卫生及干湿状况。因为此时皮肤处于很脆弱的状态,要是床单不够卫生和干燥,很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5、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拔罐的正确方法,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一定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拔罐大家最好是在夏天,最好是三伏天,拔罐的时候一定不要开空调,也不要直对风扇吹,让身体微微出汗是最好的。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www.doyin.net/shenghuobaike/42158.html